張強 于麗
(煙臺市中醫醫院眼科 山東 煙臺 264000)
在中醫理論中,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被歸為“萎癥”范疇,《諸病源候論》中稱其為“雎目”,也被稱之為“目不開”、“上胞下垂”以及“瞼廢”,患者的臨床表現多為上瞼下垂,平視時上瞼會遮蓋眼瞳,且難以抬舉上瞼。本次為了探究該病癥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案,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患者58例,以針灸、補中益氣湯為方案進行了如下研究:
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患者58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與《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規定的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符合;②患者了解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臟器官疾病或是系統疾病;②溝通障礙或是精神障礙等;經倫理委員會審批本次研究具備開展資格;以計算機為工具參考隨機數字表劃分為聯合組(29例)與常規組(29例),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7∶12,年齡區間為5歲~61歲,平均(33.65±2.53)歲;聯合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9∶10,年齡區間為6歲~63歲,平均(34.15±3.07)歲。比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較為接近,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行。
常規組患者接受針灸治療:主穴為夾陽白、太陽透攢竹、絲竹空以及陽白透魚腰,配穴為照海、申脈、光明、足三里、中渚、百會;每次操作時,主穴為2對透穴,配穴為2個或3個,常規消毒,以29號毫針進針得氣之后取G6805-Ⅱ型號的電針治療儀連接于患者眼周穴位上,持續使用疏密波20min,艾灸患者百會穴,以補法針灸足三里與照海,以平補平瀉法針灸其他穴位,重灸百會,艾灸時間為30min。5次/周,共治療8周。
聯合組以常規組治療方法為基礎,接受補中益氣湯治療:組方為黃芪30g,黨參15g,炙甘草10g,升麻10g,白術10g,當歸6g,柴胡6g,陳皮6g,大棗3枚,生姜3片。以水煎熬取汁服用,5劑/周,共治療8周。
觀察并比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如下:平視上瞼對黑睛的遮蓋<2mm為顯效;下瞼下垂癥狀改善為有效;下瞼下垂癥狀未見好轉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采用19.0SPSS軟件以計數資料(%)形式整理并比對觀察指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3.10%,常規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2.41%,兩組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50,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例)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3.10%,常規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2.41%,兩組數據組間差異統計學意義較為明顯(χ2值為4.350,P<0.05)。與楊世毅[3]研究結果較為接近,該研究中,針藥治療的有效率為95%,與單一針灸組患者的77%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存在(χ2=5.629,P<0.05),可見該療法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中醫理論中,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誘發因素為精微不輸、脾腎虧虛,導致肌肉失養,因此治療需要遵循益氣升陽、健脾補腎原則[4],本次研究所實施的針灸療法可以達到調節臟腑氣血的作用,改善患者臟腑功能,強化機體抵抗力,而補中益氣湯則可以達到益氣升陽以及調理諸陽的效果,因此聯合應用二者,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5]。
綜上,聯合應用針灸、補中益氣湯治療眼肌型重癥肌無力,可以健脾補腎、益氣升陽,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