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碧霞
摘要:客家山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的傳承與保護受到政府與社會重視。然而,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客家山歌本身的藝術缺陷,使其與社會不符,與青年群體的審美不符,客家山歌正面臨著后繼無人、青年群體不接納、逐漸走向衰亡的局面。音樂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與融合,縱觀國外發展史,不同風格音樂間的融合不勝枚舉,在音樂傳承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對此,文章探討了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結合,以期推動我國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客家山歌;交響樂;結合;啟示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84-01
一、前言
客家山歌,因其由客家方言演唱而得名,是我國民歌題材中的山歌類,源于畬族山歌,客家山歌已經有以前多年的發展史。客家山歌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但是,隨著文化與時代的變遷,客家山歌逐漸走向消亡邊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其的緩慢消亡,許多有學之士不斷做出新嘗試,以期改變現狀,推動客家山歌傳承與發展。在不斷創新過程中,將客家山歌與西方交響樂結合,取得了顯著效果,文章對這一嘗試展開探討。
二、客家山歌與交響樂
實際上,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其的特殊性多是由地理位置、社會背景、地方風俗等造就,客家山歌的特殊性也如此。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國華東與華南地區,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為客家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舒適環境,而長年勞作與封建制度的影響,使客家人只能在勞作中大聲歌唱,含蓄抒發美好愿望,如此,久而久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感情豐富,多以比興方式含蓄抒情,節奏以高音見長,歌曲多體現客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展現的思想情感也淳樸自然。
交響樂是西方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通常意義上的交響樂,主要是指演奏者依照敘事模式,層層展開對樂章進行演奏,以此達到波瀾壯闊、逐層推進的藝術效果;也可指依照樂譜,通過多種樂器合奏。
實際上,自我國加入世貿以來,國際文化交流次數增多,在其的推動下,我國已經開始探索交響樂與民族樂的融合,如:鋼琴協奏曲《黃河》,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都是嘗試下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受到極大歡迎,并廣為流傳。對此,在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結合中,可積極借鑒這些成功經歷,推動兩者的結合,以此推動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三、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結合啟示
(一)促進了音樂的升華
客家山歌是我國民歌體裁,多用于自娛自樂,常給人“難登大雅之堂”之感,交響樂是西方管弦樂團創作,多出現在音樂會上,兩個不同體裁的融合,推動了客家山歌的升華。在融合過程中,掌握音樂本體,能夠更好了解并詮釋音樂作品,而和聲、配器、調式、節奏、結構、節拍等都是其中重要組成。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結合,推動了音樂本體的創新,為客家山歌賦予了更高的文學氣質,提高了客家山歌在我國傳統音樂中的地位。如:《長征交響曲》是丁善德先生所創,在第二樂章中,依照時代背景,丁善德先生選擇了客家山歌《風吹竹葉》,山歌為而戰時期創作的一首奮勇殺敵的曲子,其與交響樂的融合,即展現了紅軍的英勇豪邁,又展現了人民對紅軍的熱愛。并且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結合,不僅使音樂更具有活力,還不失客家音樂的運維,同時,將《風吹竹葉》這一表達當地人們思想的山歌,升華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將小我變成大我,推動了音樂本體的創新,使客家音樂展現出質的升華。
(二)音樂功能多樣化
音樂功能主要是用于娛樂,而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的融合,卻使音樂功能多樣化。
其一,在對外交流上,與交響樂的融合,使客家山歌更容易被外國接受,并得到肯定與尊重。如:《交響山歌》將兩種音樂體裁巧妙融合為一體,非常順暢,十分悅耳,并且,真正走出國門。
其二,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如:美國教授英建在聽《L家回響》時曾說,感受到了家族精神,在歌曲中,自己不再是一個外國人,真正融入了中國這個大家族,客家山歌是我的歌,是對遠離家鄉所唱的歌,是為教育我國的后代所唱的歌。由此可見,客家音樂與交響樂融合的價值。
(三)兩者的結合為聽眾帶來新體驗
傳統客家山歌,多是口口相傳,是自娛自樂中產生的音樂,通常,演唱客家山歌的藝人,即是演唱者,也是欣賞者,在音樂發展中,客家山歌卻展現出一種與世隔絕之態,限制了客家山歌的發展與傳播,此為客家山歌逐漸流失的主要因素。新形勢下,因為網絡的影響,創新成為吸引觀眾的關鍵,而將客家山歌與交響樂結合,不僅發揮了西洋樂器的獨特優勢,又為觀眾展現了客家山歌的魅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帶來了機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客家山歌與交響樂融合,為客家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活力,真正將客家音樂由自娛自樂狀態拉上了世界舞臺,吸引更多音樂人與觀眾,使其主動傳承客家山歌,而在不斷的交流過程中,客家山歌更容易被外國接受,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降低了西方強勢的文化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