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飛 巫蓉 孫炎令
摘? ? 要: 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以鎮江在地高校為觀察對象,描述了大學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總體狀況,在此基礎上從主觀與客觀兩個層面分析了大學生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的五個主要影響因素,為高校針對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措施、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 校園非正式群體? ? 影響因素? ? 鎮江市高校
隨著教育新常態的出現與逐步深化,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及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及發展目標上呈現出嶄新的變化,并在不斷重構與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與此同時,大學生對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的需求更加強烈,他們在學習之余會選擇參與更多的校園文化及實踐活動,尤其是被稱作“第一社會、第二家庭和第三課堂”的校園非正式群體,靈活多樣的形式及豐富的活動內容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并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及個體化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對大學生參與非正式群體的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能夠準確把握其心理特點及發展需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因勢利導、有的放矢。
一、校園非正式群體的含義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是以群體的規范程度為標準劃分的一對概念,例如是否具有書面制度、成員的行為規范是否有明確規定等。本研究所稱校園非正式群體特指大學校園非正式群體(下文稱校園非正式群體),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的大學校園文化,大學生為滿足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的需求,“在共同的興趣愛好、思想觀念及其他共同因素基礎上自發形成的無固定組織結構和明確規則(尤其是書面制度)的群體,校園非正式群體又稱作校園小群體,在院系、黨團和學生會等正式機構之外普遍存在”,形象地說就是“千里有緣來相會”①。
作為群體的一種類型,校園非正式群體不僅具備一般群體所包含的共性特點,例如基于人的交往需求,成員數量要求及具有群體目標等,還具備一些特性,例如主動發起性、相似或相近性、實踐演練性,并且會有群體核心人物等,它與校園正式群體一起建構起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的平臺,對于繁榮與發展大學校園文化有著重要作用。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筆者以江蘇省鎮江地區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實地觀察、問卷調查和文獻研究的方式,采用問卷、訪談及參與觀察的方法收集研究資料,在樣本選擇上,綜合年級、性別和專業等因素,采用分層與整群抽樣方法隨機選取該地區在校大學生樣本,共發放問卷1000份,實際收回問卷817份,有效問卷817份。此外,還選取4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在問卷設計上,主要圍繞大學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現狀、影響因素和作用等內容編制指標體系,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以對大學生參加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總體狀況與影響因素有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三、大學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總體狀況
大學校園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根據群體的活動內容,可以分為地緣類、愛好類、學術類和服務類等;根據群體成員的交往方式,可以分為現實型和虛擬型等。根據研究需要,筆者將校園非正式群體分為六種具體類型,分別是文化藝術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網絡交往類、志愿服務類和兼職工作類。在個人興趣愛好、發展需求及大學規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于不同類型非正式群體的選擇參與情況有所不同,各類群體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度和參與度呈現不同的特點。筆者結合年級、性別和專業類別等指標,對樣本對象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總體狀況與特點進行描述。
根據問卷調研結果,從各年級參與情況看,樣本對象從大一到大四參與非正式群體的比例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分別為:大一73%、大二65%、大三62%、大四35%,大一學生參與三個及以上非正式群體的比例在58%,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從參與類型上來看,樣本對象對于文體藝術類群體的參與度最高,占比27.42%,對于網絡交往類的參與度最低,占比9.67%,公益服務類和學術科技類的參與度處在中間水平,分別占比19.22%和16.52%,兼職工作類和創新創業類參與度處在較低水平,分別占比13.95%和12.48%;從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參與群體的情況看,男生和女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比例分別為63%和37%,并且,男生參與較多的是體育類、科技類和創業類群體,女生參與較多的是音樂類、學術研究類和公益服務類群體;從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參與情況看,理工類和文史類學生參加非正式群體的比例分別占44%和56%,其中,理工類大學生更傾向于參加一些與專業實踐、科技創新及校園兼職有關的群體,而文史類大學生則更傾向參加一些文體藝術類、創新創業類和公益服務類群體。
四、大學生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因素分析
上文描述了大學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的總體狀況,不難看出,非正式群體已經成為大學生校園活動與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接下來,結合問卷調查與訪談資料,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準確把握大學生課余活動的特點及發展需求,為高校相關部門針對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措施進而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提供參考。
(一)主觀因素
1.個人需求層次的不斷優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五種主要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會從低到高排列,當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后,高層次需求才會出現并成為行為的主要動力,此時低層次需求對行為的激勵程度會大大降低。筆者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提出“需求層次的優化”觀點,具體而言,大學生校園活動的主題不僅僅局限于完成學業,他們為了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及提升綜合素質會產生多種需求,例如尋求情感寄托、成就感等,這些需求不具有明顯的先后滿足或高低排列特點,而是幾乎同時出現,并同時占據主導地位,只是各種需求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需求層次的優化”是大學生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有66%的人認為加入非正式群體“主要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感與精神關懷,同時提升人際交往水平”,有61%的人認為“主要期望能擴大人脈,鍛煉交往能力,也期望能在群體活動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此外,在訪談中部分訪談對象談到“期待在非正式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希望自己的特長得到認可”等。
2.“人際交往X律”的作用使然。筆者結合教育學及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高中及大學校園交往的特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分析,并總結出“人際交往X律”:青年學生在中學階段、大學階段及未來社會環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呈現從“大群體交往”到“小群體交往”再到“大群體交往”的特點,該特點可以用字母“X”的形狀形象地表達。筆者認為,大學生之所以選擇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本質上是“人際交往X律”的作用使然,具體來講,中學階段基于升學任務,往往更加注重書本知識學習及應試能力培養,在這種“目標理性”作用下,以學習為主題的活動幾乎貫穿校園生活的全部,學生基于該目標很容易建立對集體的歸屬感;大學階段沒有升學任務,更注重綜合素質發展,以書本知識學習及升學目標為基礎建立起的集體(班級)歸屬感急劇喪失,基于個人興趣愛好及多種需求,大學生開始“走出大群體,走進小群體”以尋找新的歸屬感,校園非正式群體形式靈活多樣,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共同的心理維系,恰好滿足了其心理需要;待畢業參加工作之后,大學生的角色走向多元化,基于家庭、工作及事業發展等需要,大學生的交往對象又重新回歸社會的大群體之中。
(二)客觀因素
1.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環境對子女的社會化有著重要影響,從廣義角度講,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知識水平,家庭教育策略及對待子女的態度(權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其中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和管理作風對于大學生參與校園非正式群體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在參加兩個及以上非正式群體的調查對象中,67%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環境屬于民主型”,當問到“家長對你在大學期間學習及發展規劃的態度”時,62%的人表示“家長會尊重個人的想法,只是給予參考性的建議”。此外,在與一些學生的訪談中,筆者還發現,教育環境較為民主的家庭,其子女更加善于表達,更富于探索性,更愿意主動和同學交流,入校后他們參與興趣發展類群體相對比較多。
2.未來就業環境
據統計,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820萬,加上往年未就業人數,待就業人數已達到1500萬,堪稱史上最難就業季。同時,隨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與經濟結構調整,就業市場總體規模趨于減少,并且社會對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知識水平等綜合素質要求日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往年逐漸增加,求職目標更加富于多樣化,更注重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有65.2%的調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有63%的調查對象認為之所以大學期間參與非正式群體,主要是因為想給自己“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提高自身適用于未來工作崗位的專業素養”、“拓展社交范圍,發展人際關系”等。由此可見,未來的就業環境是大學生加入校園非正式群體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他們期望能夠通過這個“排練場”,提升自己的就業資本。
3.網絡信息環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通信即將進入5G時代,眾多高科技通信工具與手段呼之欲出,網絡信息技術與通信工具共同構成了網絡信息環境,它在方便人們生活與交流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并重構著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即從傳統的“人-人”的在場交流發展為“人-網絡-人”的缺場交流,這對大學生群體更是影響深遠,最典型的一個表現是手機的使用。有研究表明,手機對課堂學習效果及身心素質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與此同時,在這樣的網絡信息環境的作用下,恰恰促使大學生產生“高情感”需求,訪談中,就有部分同學談到自己之所以課余加入一些興趣愛好群體,就是覺得“在網絡中和朋友聯系的感覺不夠真實”“網絡信息過于雜亂”“課余時間和朋友在一起活動覺得更實在一些”,他們渴望走出網絡,走進現實世界,與同學暢談人生夢想。
除上文分析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之外,筆者在研究中還發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例如有的大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學生則是“隨大流”,抱有一定的盲目性與從眾心理;還有一些學生則是為了獲取“第二課堂學分”,等等。正是在這些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等因素的驅使下,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得以豐富,大學校園得以形成多樣的校園文化。
五、結語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非正式群體發揮著重要的隱性教育功能,并且越來越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它對高校人才培養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研究取向與研究思路上,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創新管理思路,依托非正式群體對大學生的歸屬吸引優勢,構建高校育人工作的主陣地,充分挖掘非正式群體潛在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重點關注校園里那些規模較大、輻射面廣的校園非正式群體,促進其群體結構與活動內容等方面的轉型升級,使其兼具校園“正式化群體”的優勢功能,擴大群體建設與活動成果的宣傳與影響。
注釋:
①胡宇飛.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與發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胡宇飛.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與發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董帥.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及其引導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7.
[4]任振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組織特征與發展取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項目來源: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題)
項目名稱:教育新常態下校園非正式群體對大學生全程化轉型的影響
項目編號:2017SJBFDY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