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芮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愈加明顯,如何進行面對于高職類學生舞蹈教育教學改革的問題,已經成為舞蹈教師所關注的話題。因此,筆者從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關系上對于舞蹈的教育教學改革進行探討,力求探索出一條符合高職院校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舞蹈教學;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70-4;6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19-01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現狀分析
舞蹈是一門以肢體表現為主的藝術種類,對于學生形體、神態、審美各方面的都起著重要作用,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由于舞蹈的物質載體是人類的身體,這就決定了舞蹈教學的特殊性,必須進行嚴格的、長期的、系統的肢體訓練才能夠達到形神交融。近年來,隨著各類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招生情況并不樂觀。生源多數來自縣、鎮、鄉、村,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多數學生并沒有進行過任何舞蹈專業方面的訓練,即便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專業基礎,大都也是為應試而進行的突擊訓練,并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基礎相當薄弱。當前,高職院校采用的是2+1學制,學生實際在校的學習時間可以說不足兩年,對于舞蹈課程的學習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舞蹈的掌握達到一定的水平,難度較大。為了適應當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舞蹈教學的現狀,教師應對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訓模式進行改革。
二、正確處理“課堂”與“舞臺”的關系對于舞蹈教學的重要作用
怎樣在舞蹈教學中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把目光聚焦于如何實現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就業崗位之間的零距離。
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具體實施中,教師受舞蹈專業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的影響,形成了“重技輕藝”的思想。從表面上看,舞蹈教學的確需要課堂上對于專業基本功底與技術技巧能力的訓練,但鑒于我們面對的是高職院校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在學生年齡、基礎、學制等因素的制約下,很難達到傳統舞蹈教學意義上的人才培養標準。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照搬傳統教學模式,處理好課堂上技能訓練與舞臺實踐提升之間的關系,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轉變思想,改革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側重于實際應用的、全方位的教學。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舞蹈教學改革中課堂與舞臺的雙重點
(一)加強“課堂”與“舞臺”的聯系
1.課堂是舞臺的基礎與前提。由于音樂教育屬于師范類學生,舞臺的意義不僅是進行臺上的表演展示,更是要對于學生今后就業的教學活動進行檢驗。區別于非師范類學生,師范學生課堂學習內容,不僅包括了基礎技能與舞蹈表現方式的學習,更加重要的是舞蹈教學方法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對舞蹈的基礎技能、表現方式以及教學方法達到了一定的掌握程度后,才可以進行有質有量的舞臺實踐。
2.舞臺是課堂的擴展與延伸。無論學生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在表演展示上,舞臺的作用不僅限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成果,更加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實踐或表演中,會吸收在課堂教學中無法獲取的應用能力和實戰經驗。
(二)如何提高“課堂”與“舞臺”的相互結合
1.課堂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常規的基本知識與基礎技能學習外,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應用。可以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元素編創“主題式小舞劇”進行舞蹈角色扮演,或進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讓學生充當教師、評委,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真切體驗到自己對于課堂所學內容的效果性。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能促進學生思考,改變學生“會做不會教”這種對于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的作用模糊不清的現象。
2.舞臺實踐參與的目標化。舞臺表現和教學實踐活動是師范學生拓展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重要環節。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呈現形式都是以舞臺表現和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以舞臺表演為例,提高學生對于舞臺表演的參與程度,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舞臺表演的質量。教師要明確通過舞臺實踐參與可以提升學生哪些能力的目標,鼓勵學生從積極參與舞臺表演的各個環節,如舞蹈的編創、燈光的選擇、服裝的搭配等。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也促進教師進一步的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四、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任課教師要根據高職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進行改革創新,以達到適應社會需求并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為目標。在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各方面,跳出傳統教育教學的桎梏,進行嚴謹而大膽的教學改革,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虹宇.試論舞蹈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關系[J].技術科技,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