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新常態下如何更好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提出四個意見:了解民眾的文化訴求,擴大宣傳范圍,強化宣傳力度;積極舉辦采風、慰問和演出這些文化活動;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入手,關心和幫助農村留守群眾,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暖;建立并完善制度體系,為基層群眾文化傳播打好基礎,強化傳承優秀文化的效果。
關鍵詞:文化訴求;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68-01
新常態下,大眾傳播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興起的傳播媒體帶給人們更加豐富的咨詢信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基層群眾文化起到的作用不理想,這是因為文化宣傳缺乏針對性,要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需要做到物質與精神文明兩手抓。
一、收集民眾文化訴求,加大文化建設宣傳力度
要做好調查,了解并掌握基層群眾的文化思想情況,廣泛性地收集群眾的文化訴求。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文化服務形式的有效創新。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民眾的文化現狀和訴求有詳細的掌握,之后才能確定文化傳播的形式和方法。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認識到建設文化的重要性,重視宣傳工作,擴大宣傳范圍,強化宣傳力度。社會上的很多公民都沒有意識到文化建設的深層含義,事實上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能夠改變社會群眾的思想觀念。現如今政府應該把文化建設的焦點投放在基層群眾身上,在農村發展的歷程中,文化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為了建立良好的農村基層文化形態,最為基礎的工作是加強宣傳,要采取有效的、直接的宣傳手段。這樣群眾基層文化建設才能深入人心,最終達到全民共同參與的祥和景象。
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
扶貧攻堅是中國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內容,“聚焦新農村建設,群眾文化服務群眾”是工作的主題。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積極開展采風、慰問和演出這些文化活動。領導人員積極引導群眾文化工作者創造優秀的文藝作品,深刻解析“三農”問題,以此來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創建文化作品的靈感要來源于群眾,創建的作品要廣泛傳播給群眾,這樣文化作品才是真正的接地氣,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文化內涵。另外應該重新明確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人民群眾除了創造物質財富以外,也創造了精神財富。開展的文化活動不僅要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還要將人群群眾可接受的范圍考慮在內。基層的群眾文化有很多,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文化的受眾群體不同,就應該體現不同的特色。開展文化活動的目的是讓參與者感到愉悅輕松,為此群眾文化的工作者應該與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群眾間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三、扶持要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入手,讓基層群眾真正感到溫暖
網絡的崛起,手機逐漸在社會普及,社會群眾的生活在此條件下非常便利。信息量巨大,深刻影響社會群眾的思想,拜金主義、奢靡之風充斥著在人們的生活氛圍中,城市人口劇增,人情涼薄,群眾文化傳播在此條件下發展困難。在基層,依然有數量較大的空巢老人居住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群眾文化工作者開展“走基層”活動很有必要。幫扶措施在文藝結構的支持下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對于農村留守人民的關心和幫助,需要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入手,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暖。比如在“三·八”婦女節或者是“五·四”青年節等一系列節慶日多開展文藝進村寨活動,豐富基層群眾的文藝形式,增添群眾生活色彩。此外,還要開展文明普法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援助,解決困擾民眾的民事糾紛案件,避免小的糾紛事件逐漸放大惡化,造成嚴重后果。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弘揚優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表現出的自信是最基本、最廣泛也最深厚的自信。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礎。文化渲染著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人們會不知不覺將優良的文化自信融入身體血液。但是,社會上的很多文化輔導機構在傳播錯誤的思想。比如近日受到社會媒體廣泛關注的“女德班”就嚴重與優良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也極度不符合。為此要建立并完善制度體系,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打好基礎,提高傳承優秀文化的效果。有了科學的制度體系,會明顯提高文化輔導的針對性。相關的部門要重視文化制度體系建設這一問題。健全文化輔導應該考慮到各個地區的不同狀況,也要考慮到各個區域內人民對文化的不同訴求。逐漸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準確制定文化活動的具體形式,為文化輔導工作提供準確的制度標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豐富文化建設的工作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融入其中,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核心價值觀意識,增強人民群眾的辨識能力。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幫助基層群眾塑造完整的精神世界,讓群眾都擁有健全的人格,加速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