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麗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語言得體運用能力做出了明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出現了將語言得體問題簡單地認為找近義詞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語言得體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性日益凸顯;二是固有解題思維的局限;三是學生語言社會實踐欠缺。
關鍵詞:語言工具性;發展解題思維;語言社會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學生將語言得體問題簡單地認為是找近義詞來解決的現象,沒能達到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漢語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要求,現就此現象作一淺層次的分析。
語境一:校團委會決定5月10日下午在學校體育館舉辦首屆體育節活動。歡迎各位同學蒞臨現場,積極參加。(校團委會通知)語境二:各位來賓、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慶,學校的圖書館、校史館、辦公樓全部開放。(廣播稿)語境三:有位同學于5月7日拾得錢包一個,內有人民幣48元、飯票、手機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學校教育處找李干事認領。(招領啟事)
對于語境一的句子,多數學生能判斷出“蒞臨”不得體,可惜改得是五花八門,比如改成“親臨”“光臨”“來臨”“前往”“前來”“到臨”“現場參觀”等,似乎是給“蒞臨”找近義詞,可問題根本不在給“蒞臨”找近義詞上,而是同學先踴躍報名了,然后才能積極參加。對于語境二的句子,因為是廣播稿,所以首先應注意音同字不同可能引起歧義的“全部”,而多數學生恰恰將注意力放在了“來賓”“校友”兩個詞上,將其改成了“同學”“貴賓”“朋友”“嘉賓”“師生”“老師”“家長”等,似乎又是給“來賓”“校友”兩個詞找近義詞替換。對于語境三的句子,學生將目標鎖定在了李干事,而不是人民幣48元。學生認為在學校里應該有叫“李老師”或“李主任”的人,不知“干事”為何人。就學生普遍將語言得體簡單地理解成找近義詞來處理的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語言得體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性日益凸顯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以往出現過語言的工具性被簡化、被虛化、被邊緣化的情況,一線教師常遇見這種情形:高中學生請假條格式不規范、不會寫通知,會發微信不會書信的正確格式。這完全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并用語言表達感情,學會用語言交際,語言得體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工具性越來越明顯。
二、固有解題思維的局限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還處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他們對語言運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識作為支撐,必須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見的語言現象,對學過的重要作品和典型性的語言材料進行分類整理,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語言得體教學多側重謙敬失當,文化、禮儀等知識的講授,“非謙即敬”解題思維尤其備受歡迎。學生一看到有謙敬詞眼中便別無他物,只需要完成謙詞與敬詞的對應互換即可。如語境一的情境中,“蒞臨”一詞就有很強的誤導性,學生很容易受謙敬思維禁錮就此盲目做出判斷。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是蒞臨現場或到達現場,而是先踴躍報名了,然后才能積極參加。從考題表現出的新趨勢來看,更新語言得體運用的解題思維尤為重要,必須突破以往解此類題的思維局限。
語言得體運用是個綜合性的問題,單一的解題思維很難真正解決問題,可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其他思維綜合運用,發展解題思維,提升思維品質,以促進語言得體運用的實現。
三、學生語言社會實踐欠缺
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論對目前語言得體教學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陶行知認為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而且他認為學校里的東西太少,學生應更多地投身社會實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然成為過去,語言得體運用表現出了新的特點,打破了原來的呆板、艱澀和距離感,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更生活化。只有留心生活,觀察生活,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才會適應語言得體新的挑戰。
通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語文越來越貼近生活,越來越表現著生活,也越來越更像語文。語言來源于生活,也終回歸于生活,構建適應學生語言核心素養,形成得體運用語言的知識體系,發展解題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勇敢地在社會語言實踐中積累、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和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胡勤.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結構性重組:我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J].語文建設,2018.
[2]劉翔.從語言表達得體角度重新審視焦仲卿和劉蘭芝[J].學語文,2018(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