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章
摘 要:信息社會,技術帶來便利,也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何讓高中生養成良好使用信息的習慣,具備較高的信息安全素養,此課題值得深入探究。而且高中生可以把學習的信息安全常識傳達給家庭成員,讓大家養成安全、良好使用網絡和現代技術的習慣,讓網絡更“文明”,讓技術發光、發熱。
關鍵詞:信息;安全;素養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且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讓學生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是課程開設的目標。高中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一直都處于信息的獲取、加工和表達的過程,那么,如何安全而高效地處理好信息?經過四年的實踐,總結如下。
一、精心設計計算機安全內容
在現有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計算機安全放在第六章,為了更好地教授此節課,我把計算機安全調整到第二章信息的獲取內容之后,方便在每個相關內容都灌輸信息安全的意識,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素養。
大部分學生在初中學過計算機基本知識,對網絡有較濃厚的興趣,但對計算機病毒的種類,因病毒對計算機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病毒還缺乏進一步的認識,信息安全意識相對薄弱。而且學生來自不同環境的中學,信息素養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病毒”“后門”“肉雞”為何物,也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一些病毒的種類、危害和殺毒軟件的使用。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廣泛使用,學生有必要加強對病毒的認識,在教師的帶領、小組協作下發揮自主探索的學習精神,引導學生主動了解更多的信息技術及安全方面的知識,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和使用計算機的習慣。通過小組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注重團隊合作,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養。讓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經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此節內容的設計,集中了整個科組的智慧,易稿了無數次,最終形成比較成熟的課堂設計,此課設計獲得廣東省第六屆信息技術優質課展三等獎。
二、從計算機安全延伸到信息安全
上一節課主要講授了計算機安全方面的知識,結合信息的獲取和加工進行講授,依據實例講解,延伸到信息安全。講解的實例就是身邊的事例:(1)上學過程中的人身安全相關騙局;(2)學習培訓相關騙局;(3)困難資助相關騙局;(4)微信和QQ安全相關等。
在現實生活中,要養成良好使用個人信息的習慣,盡量避免個人信息(身份證相關、聯系方式、家庭成員信息等)的泄漏。互聯網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已經相互滲透,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互聯網不是毒瘤,它有著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利用的方面;互聯網也不是靈丹妙藥,它還存在著一系列需要我們認真解決的問題;互聯網不是生活的全部,家人、教師、同學就真真實實地在青少年學生身邊,更值得去交流。此外,網絡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一切都是實名制,市民上網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隱私,盡量不要在QQ等網絡工具上存儲親友的真實信息和相關圖片資料,謹防被不法分子通過黑客、木馬等手段盜取相關資料實施詐騙。
三、資源集中利用,設計信息安全專題教育網站
搜集大量的素材,設計成信息安全重要性、個人信息保護法、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安全小故事、問卷調查、安全實例、黑客攻防、信息安全工具、課堂實錄等欄目的專題教育網站,架設在校內互聯網上,讓老師和學生在平時可以通過課室的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和傳播,形成學習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圍。
四、利用學校廣播,傳達新的信息安全常識
每學期不定期準備好廣播稿件的內容,讓學校廣播臺在課余時間進行傳達,例如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個人信息保護法、近期比較熱門的騙局、近期流行的計算機病毒防治方法等,讓學生一直處于信息安全素養的教育氛圍中。
五、利用班會和講座加強教育
不定期在多媒體課室,進行200人左右的“提高信息安全素養”專題講座,利用充實、生動、貼近生活的事例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信息安全相關知識。同時也進行合理使用網絡的教育,讓學生遠離手游,養成使用網絡的良好習慣。利用班會課進行安全主題教育,延伸到方方面面,養成良好的信息安全素養,讓學生受益終身。
六、對高一年級進行兩次問卷調查
開學初進行第一次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現有的信息安全素養如何。此調查可以讓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在第二學期期末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為了檢驗教學的效果,方便調整廣播宣講的內容和方向。
從2015年9月開始實施,歷經3年多,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的信息安全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上當受騙的幾率大大減少。但存在改進的地方也不少,部分學生的個體教育沒有關注到,調查問卷要從紙質化向網絡化轉變,多建立虛擬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等。
參考文獻:
要志東,鐘和軍.信息技術基礎[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133-14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