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波
2007年7月16日《中國教育報》載文指出,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這句話說明,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因為不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而痛苦不堪。因此,有意識地對中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德育手段。
但是,有意識并不等同于刻意,更不能是打擊。科學的挫折教育是營造溫馨的教育氛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他安慰、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恢復信心,積極面對挑戰和失敗。
刻意開展的挫折教育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很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自暴自棄。做班主任期間,筆者曾與一名無心向學的學生談心。經過多次溝通,這名學生才坦言,自己不是不想學,而是無論怎樣學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最令這名學生接受不了的是,父母永遠對自己的努力視而不見,總是拿自己的成績與別人相比,有時甚至還當著外人的面大聲指責,令他十分難堪,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在了解情況后,筆者迅速邀請家長來校面談,在面談過程中,父親說:“我們也不是覺得她做得不好,只是怕她驕傲,打擊一下她,她心里就會憋一股勁兒,會更用心讀書。”
這對父母親的態度很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其實,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用正面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成長,去認識并成為最好的自己。將打擊當做挫折教育,刻意為之只能適得其反。尤其在親子關系中,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外部世界,就把家庭搞的和外面一樣冰冷,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還不斷打擊、嘲諷孩子,等于把孩子推入孤立無援的凄慘境地。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發現通過刻意制造挫折去訓練孩子的抗壓能力基本沒有效果。反觀那些抗壓能力強的孩子,他們往往都具備一顆溫暖的心。這些孩子遇到困難,愿意努力克服;遇到挫敗,也想重新再來。這樣的孩子因為內心健康暖和,自我價值高,自我勝任感強,所以才能既爭取勝出,也允許自己失敗。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一兩次的輸贏,就斷定自己有無價值。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與其培養一個抗壓能力強的孩子,還不如培養一個內心溫暖強大的孩子。
為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在家校共建工作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建立平等親子關系
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戰場。和諧的家庭氛圍,平等的親子關系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挫折。
現代社會中的親子關系相較以前的傳統親子關系雖說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家長依然在心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這些觀點。他們忽視了孩子還有獨立與成功的愿望。這些父母要么在孩子完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挑戰時于心不忍,一把搶過替代他完成,使孩子缺失了一次次自己經歷失敗,并最終獲得自我勝任感的機會;要么就是在語言上抨擊孩子吃不了苦、經歷不了挫折,從行為上和語言上都給自己的孩子下定義:你不行;更極端的是罔顧孩子意愿的表達,將孩子當做自己理想的延續。這樣的孩子,恰恰最缺乏支持健康人格成長的真正的愛。看似被照顧得很好,內心卻不溫暖,因為他們從沒得到過父母對其價值的確認。
反觀自信而樂觀的孩子,父母都能保持自己的生活,不會將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混為一談。父母與孩子永遠處于平等對話的地位,在生活和學習中保持一致態度,不會在學習上高標準、嚴要求而在生活中溺愛縱容。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給孩子信任,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自己摸爬滾打,自信地面對人生中可能存在的挫折。
二、抓住身邊每一次德育機會,不露痕跡地進行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德育應該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對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尤其如此。高中生正處于一個十分微妙的年齡段,在生理上他們已經成年,但在心理上又較為幼稚;在主觀認知上,他們自認為自己能承擔社會責任,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從客觀情況來看,涉世不深的高中生又常常處于典型的煩惱困擾期,極容易因遭受挫折而產生困擾,進而自我懷疑。對于高中生來說,說教式的教育,目的性特別明確的挫折教育效果不明顯,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但是,很可惜的是,在德育工作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乃至社會,挫折教育都太露痕跡。
孩子跌倒、爬起的能力只能從他不斷爬起的過程中訓練出來,旁人無論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奏效。況且,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在進行挫折教育時往往是以高高在上的訓導者的姿態在面對孩子。這種教育對孩子來說常常充滿屈辱,“教育”他要堅強實際上已經暗示他很軟弱,需要扶助才能變得剛強。所以,居高臨下的“挫折教育”實際上不是提升了而是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使之更加怯弱。我們不是在鼓勵學生自立自強,反倒是增強了他們對成人的依賴性和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感。
一次兩次的挫折教育不能帶來什么效果,不如抓住日常、身邊的教育機會,極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讓他們認為自己是具備獨立人格的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增長面對挫折、跨過生活沼澤的能力。
三、該批評的時候批評,該贊美的時候也應該贊美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告訴老師們一個假消息;人們開發出了一種測試,通過這種測試可以辨別出有智商開發潛力的人才,即所謂的“最有發展前途者”,測試結果顯示有20%的學生屬于這一類。實際上這20%的學生都是隨機選擇的。一年之后羅森塔爾觀察到,“最有發展前途者”組的學生的智商比對比組(正常學生)的智商有更大的提高。這一現象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我們贊美一個人時,我們傳達的一個訊息是“我在關注你,你的價值我能看見”。被贊美者會感覺獲得了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支持的連續性,成就自己!
總之,挫折教育不是簡單的吃苦活動,更不是打擊教育,不能等同于磨難教育。不能將挫折教育從真實的情境中抽取出來而人為地設置挫折場景,更不能罔顧教育規律通過高高在上的說教來完成,它一定是多方參與、平等溝通才能進行的教育手段。我們需要通過挫折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心理品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勇敢面對未知風雨。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