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紅
摘 要:中學生校園社團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校園社團活動在許多城市中學正如火如荼。那么,在城市中學校園社團組織能否在這樣一個以農村學生居多的學校生根、發芽、結出豐碩果實呢?
關鍵詞:學情現狀;厭學現象;積極效應
一、學校的學情現狀是學校開展學生社團建設的現實背景
在調入實驗中學任教的這幾年時間里,筆者深刻認識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現象;行為習慣差,缺乏養成教育;課余生活單調貧乏等不良情形。
1.普遍的厭學現象
大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討厭學習,且年級越高越嚴重。他們對學習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苦悶感,一提到學習要么心煩意亂,焦躁不安;要么無所謂,混一天是一天。課堂上無所事事,做小動作、睡覺,是常有的事;甚而與周圍同學交頭接耳、打罵爭吵,不動筆,不翻書,無視教師,擾亂紀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課后抄作業、請人代寫作業,甚至不交作業者都大有人在。
十幾歲的孩子,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高峰期,卻對學習產生反感和厭惡,這其中有社會風氣的影響,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當,有生活環境的限制等,我們不應一味地責怪他們。否則只能導致孩子自身破罐子破摔,并且這些逆反情緒還會蔓延,波及更廣的面,甚至在某些學生身上根深蒂固起來。如何獲得教育的“雙贏”,一廂情愿地追求學習成績顯然是失敗的,筆者認為從校園社團文化建設著手,不失為一個有力的抓手。
2.行為習慣差,缺乏養成教育
由于我校的農村學生居多,他們基本不使用日常禮貌用語,不講衛生。講話嗓門極大,毫不顧及他人。出口臟話,有一部分學生但凡開口講話都要帶臟字,而且不分場合。三句兩句說不到一塊就大打出手產生攻擊性行為。有的還經常以大欺小,對弱小者極不友善,動輒拳腳相加。一部分學生還常常頂撞家長,不尊敬老師,抽煙、喝酒,我行我素,被老師批評也不以為然。另外這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則順其自然或完全交由學校老師管教。許多家長忙于賺錢,對孩子學習漠不關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如,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等。所以,養成教育應作為當下學校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學中,大力宣傳養成良好習慣的意義,使其在行動上能嚴格要求并努力規范自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項工作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
二、學校開展學生社團建設的積極效應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成才和做人是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生活應該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應該是第一位的。在學生的教育上,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學生學習成績,那只能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反之,劍走偏鋒,要成才先育人,應該是更好的選擇。再說,校園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參與面最廣的一項活動,開展學生社團建設的確不失為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徑。一旦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被激發,就必然對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三、學校開展學生社團建設的著力點
學校開展學生社團建設是必要的,但非無原則該有的一股腦兒全上,應建立在本校學情現狀之上。即根據本校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選擇趣味性和操作性強的社團活動。筆者認為學校應重點突出抓好以下社團。
1.“書香”閱讀社團
書對人的影響力,對心靈的塑造是極其巨大的。中學階段學生的閱讀,對青少年語言與思維的發展,知識和能力的構成,思想和性格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是受用終生的。閱讀也是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是獲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而農村學生課外閱讀基本是空白。與城市相比,農村消息閉塞,閱讀氛圍差,農村學生的課余時間多數無法與書為伴。在學校建立閱讀社團營造書香校園氛圍,從而帶動一部分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是非常必要的。
2.“彩墨”書畫社團
人的生活時刻離不開美。詩人席勒說過“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是使人成為理性的人,個性完美的人的重要途徑。”而農村學生在這方面的素養幾乎為零。對學生進行書法、繪畫等方面的藝術熏陶,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讓彩墨書畫描繪他們絢麗多彩的校園生活。這是與閱讀活動相輔相成,培養有氣質有情趣有素養的人的重要途徑。讓孩子在健康的游戲中成長,讓夢想在這里起航。
3.“益智”棋類社團
棋類活動是一項普及性較廣的益智活動,非常適合學校開展。下棋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不驕不躁、不卑不亢、沉著冷靜的性格;還可以娛樂身心,讓人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時下浮躁喧囂的社會大氣候之下,為學生尋找一片思維的棲息地,讓發展的生命健康成長,讓思想開出美麗的花朵。
時代和教育的發展呼喚農村中學社團文化的建設,當學生的臉上寫著特殊的文字,言行舉止流露出文明和文化的氣息,個性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這才顯示出農村教育的功效。筆者由衷地期待校園社團文化建設能在我校蓬勃興起。
注:本文為2017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初中學生社團活動的有效組織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7]GH34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