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法律與道德的融合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依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展與建設。因此,教學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聯系家庭、社會、校本課程共同開展,必須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必須注重情境的創設,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教育學生不僅要繼承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而且要在課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法律法規,用最簡潔的語言提出相關法律規定。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學習法律,遵守法律,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如何在德育和法治課堂教學中實施法治教育?筆者結合課程標準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法治教育的整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具體思路和做法如下:
一、依據課程標準,聯系家庭、社會、校本課程共同開展
現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法治意識有明確的要求。課程目標要求教師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建立初步的民主意識,倡導公平正義。
筆者與學校當地派出所、法院少年法庭、司法部門、軍隊有著廣泛的聯系,堅持“普法教育三結合”——學校普法、社會普法、家庭普法。學校聘請警務人員擔任學校法治部副校長,并在學校舉辦法律講座(每學期至少兩次)。通過學生積極向社會宣傳,獲得人民群眾對學校普法教育的支持。
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關,體現“從生活中法治,為生活而法治”的思想,才能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學習自我保健”為例,教師將書本上的圖片資源轉化為具有班級特色的視頻,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熟練說出自我發現、自我保護、自我防范的要訣,帶著感情入境,這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相一致。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出與班級活動密切相關的情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并自然地引出“國際自我保健日”。
三、注重情境創設
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離不開情境的創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注重真實教學情境的創設和真實語言需求的建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被帶入真實的情境,法治教育將被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理解中。
以《面對欺負與威脅》課為例,選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關注當前義務教育熱點問題。老師介紹了心理咨詢室,顏色有點神秘,很有新意。在課堂上,活動分為兩部分:“如何應對欺負”和“如何應對威脅”。通過故事的延續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積極思考如何面對欺負。讓學生明白該怎么做,在表演中明辨是非,充分發揮活動在課堂上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在情境中的學習方法和用法,并有所收獲。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在當今的時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已進入教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視頻、音頻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促進道德與法治的現代化信息教學,在課堂中滲透法治。
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其運用于課程指導、新教學與改進、多媒體輔助演示等環節,使課堂直觀生動。例如,《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課,作者用多媒體播放祖國的偉大的河流和山脈,以及歌曲《大中國》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享受美麗在愉快的氣氛中,并刺激他們熱愛祖國。教育學生在旅途中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教育學生可以文明的旅行而不違法,這樣學生就可以有一些深刻的經驗。
五、結束語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述思想和做法也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大門已經打開。在未來的法治教育過程中,在道德情感滲透的同時,不能忘記法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71-72.
[2]方曉波.道德情感教育原則述略:基于德育課程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8(4):58-6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