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珊珊
摘要:科技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決定著城市的經濟活力。如何抓住全面接軌上海的契機,加快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資源的外溢,對促進鹽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鹽城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分析了鹽城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資源外溢的現狀及問題,對鹽城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的外溢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知識溢出;接軌上海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高等院校、高科技企業、高精尖人才云集。目前,上海正加快建設“五個中心”,著力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引領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攜手周邊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體現了產業高端聚集、人口優化限制、空間嚴格管控的要求,上海亟需在周邊尋找產業的承載地。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將鹽城作為唯一的蘇北城市入選長三角城市群,鹽城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在政策上更加具有優勢。近年來鹽城市將“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作為提升城市開放層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新一輪的主動接軌上海、更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競爭已經展開,如何抓住這一契機,主動作為、創新發展,這對于即將邁入高鐵時代,致力于全面對接上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鹽城來說意義重大。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未來,科技和人才是區域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這一點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在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當下,科技和人才對于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以往研究落差較大的區域經濟間問題時,更多聚焦于產業的轉移,而在產業轉移的同時研究欠發達地區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承接發達地區科技人才溢出,對于促進經濟長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增長理論中,科技和人才是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羅默提出以知識生產和知識溢出為基礎的知識溢出模型,指出基于區域的知識存量和知識吸收能力以及人力資本存量的空間知識溢出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盧卡斯提出勞動力空間集聚產生了強外部性人力資本,提升了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如何抓住全面接軌上海的契機,加快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資源的外溢,對促進鹽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鹽城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科技和人才外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向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區域科技和人才勢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溢出量取決于區域主體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創新投入水平,技術溢出是科學技術經濟價值得以實現的主要途徑。南旭光分析了人才流動和知識溢出之間的關系,通過構建個動態知識連接模型,研究人才流動對知識溢出和區域發展的作用和機制,指出區域間存在反向知識轉移和知識回流的機制,使人才輸入區域和輸出區域都會獲得人才流動的收益,并提出高級人才及其知識溢出對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要更加重視吸引和維持高級人才。侯愛軍等構建了知識生產函數模型分析區域人才流動的知識溢出效應,通過對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4個區域的實證分析,提出不同區域的不同要素對區域知識產出的影響效果不同,其中東部地區的本地人才資本要素和流入人才資本要素對知識產出的積極影響最為顯著。
一、鹽城在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方面存在的問題
上海高度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鹽城之間科技水平和人才儲備的勢差,使鹽城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空間巨大,鹽城與上海在風電裝備、節能環保、醫藥、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已有產業合作基礎,上海和鹽城之間的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礎、鹽通高鐵的建設、“一區三基地”的打造,都是鹽城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有利條件。
鹽城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加速期,產業密度低,人均GDP低,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優,鹽城在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與周邊省份和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接軌是科技和人才承接的重要基礎,鹽城與上海高端產業落差較大,產業鏈配套尚不完善,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缺乏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與上海協同打造全球領先的產業集群的基礎相對薄弱。與南通等地相比,整體差距較為明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城市化指標較為落后。二是創新力度不高、創新人才短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偏低,缺乏核心技術。市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缺乏,高新技術企業較少,本地人才資源不足,與上海重要的創新平臺、創新主體合作還不夠不深入,融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手段不多。三是城市配套功能相對較弱,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優質資源相對匱乏,城市綜合環境、配套設施不夠理想,導致人才招引困難,難以吸引高端人才流入。四是區域競爭十分激烈,目前蘇南和蘇中部分城市,浙江、安徽等省份城市都在開展接軌上海工作,其中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如南通、嘉興在接軌上海,承接產業轉移方面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更明顯。五是城市知名度不高,與蘇南的一些城市相比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仍需提升城市相關配套和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影響力。總體來看,鹽城產業創新能力不足,城市能級依然薄弱,對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工作提出挑戰。
二、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的成功經驗
環大都市周邊城市在承接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的案例,袁曉文等總結了三種模式,即上海—昆山、北京—廊坊、深圳—東莞—惠州模式。以昆山為例,早在20世紀80年代,昆山就開始積極對接上海,近年來昆山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主動接受輻射,瞄準金融衍生、后臺業務,構建“金融上海、后臺昆山”的產業體系。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引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術、投資體量大的龍頭項目。在改革創新、城市配套、互動機制方面,率先提出開展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上海公共交通卡與昆山實現異地刷卡消費、上海地鐵 11 號線延伸到昆山花橋;建立了政府、園區、民間多層次的合作模式和機制。此外還積極謀劃推動上海豐富優質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資源到昆山設立分支機構。
長三角地區南通、嘉興在主動接軌上海,承接產業轉移和科技人才溢出方面工作中開展較早,成效明顯,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產業合作方面,南通重點打造“3+3+N”產業,成為南通產業主力軍,嘉興以數字經濟為核心,以新經濟為引領,著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南通近年來為吸引上海的軟件、創意設計、呼叫中心服務外包產業,專門就人才引進、產權保護、人才培訓補貼等方面具體制定優惠政策,嘉興的海寧為承接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提出3X產業體系,專門針對高薪技術企業提出市外高企投資設立企業,自投產之年起享受三年高新技術企業待遇。在科技和人才承接方面,南通啟東實施滬通人才合作“三個一百工程”,推動滬通兩地聯建園區、聯辦活動、聯手研發,重點推動南通100家創新企業與上海100個重點學科創新團隊開展深度的產缺鹽合作。嘉興實施碩博倍增計劃,引進中高端人才,實施“筑巢”、“雁歸”計劃,促進基礎人才就業創業,實施“萬人計劃”,引育產業緊缺人才。積極推動“研發在上海、孵化在嘉興”、“總裝在上海、裝配在嘉興”把上海作為引才的首選地,積極探索人才數據互通、評價互認、人才信用共享機制,暢通人才的區域流通。
三、鹽城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的對策建議
在全面接軌上海的工作中,要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城市成功經驗,夯實內功,做好產業配套和產業選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全力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吸引高端人才流入,從而帶動城市創新經濟不斷發展。具體來說,一是謀劃相關規劃和制度對接,先行先試、打破常規,科學謀劃推進科技和人才接軌上海工作。加快制定人才政策,及時做好政策兌現,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科技和人才制度體系。加強與上海自貿區的合作交流,對一些制度創新和改革經驗進行積極推廣。二是吸引高端人才項目集聚,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增強對上海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搭建項目、活動、平臺等引才載體,深化與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等相關機構、平臺的合作關系。探索中介引才工作,促使人才資源向鹽城重點產業集聚,遴選一些上海影響力較大的組織和創投公司,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提升招才效能。深入實施和聯建產業園、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合辦人才活動、促成科研合作等人才接軌上海專項行動,不斷增強對上海技術、人才和大院名校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探索中介引才工作,促使人才資源向鹽城重點產業集聚,與一些上海影響力較大的組織和創投公司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提升招才效能。啟動緊缺人才培訓工程,立足本地院校及科技企業,推動鹽城與上海聯合開展緊缺人才培養。三是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鹽城中韓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產業平臺承載力。建好公共服務平臺,布局建設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研究制定具有競爭力利益分享等優惠政策,爭取與張江核心區等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四是加快科技人才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涵蓋技術、人才、知識產權等要素的統一市場,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政策。建立跨區域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關于知識產權、企業征信、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等方面的政府合作,構建包括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和個人在內的全社會信用信息系統。引入上海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合作開展投貸聯動、投貸保聯動等創新服務,進一步完善鹽城科技和人才服務體系。五是提升城市配套服務,深化人才服務制度,積極謀劃推動上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資源到鹽城設立分支機構;加快人才項目的審批流程,開辟綠色通道,努力讓人才企業實現“最多跑一次”。為科技人才做好落戶、醫療、教育等服務。
參考文獻:
[1]南旭光.人才流動、知識溢出和區域發展:一個動態知識連接模型[J].科技與經濟2009(3).
[2]Romer P M.Endogene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27(3).
[3]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etric Society Monographs,1998,29.
[4]陳洪轉,舒亮亮.科技人才溢出對區域經濟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5]袁曉文,劉碧玲.嘉興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對策研究—基于全面接軌上海的發展戰略[J].戰略研究,2018(21).
[6]惠寧.知識溢出的經濟效應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7(1).
[7]孫文松,唐齊鳴,董汝婷.知識溢出對中國本土高新技術企 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國際創新型人才流動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2,31(12)
[8]侯愛軍,夏恩君,李森. 區域人才流動知識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5,34(9).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9年度鹽城市黨校系統科研規劃課題研究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