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光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變期,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迎來的一個全新的時代。便捷的網絡加速著豐富著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碎片化的各類信息也使得大學生們面臨著大量西方思想和不同價值觀念的沖擊與碰撞,隨著我的GDP的不斷增長和5G時代的來臨,這種沖擊在今后還有可能會更加嚴重。部分大學生受到西方思想和生活模式的影響,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各種思想和三觀的交融碰撞中漸漸失去了自我,盲目的追隨西方的價值觀念,曲解、拋棄、蔑視甚至反感、詆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不良的思想,覺得月亮總是國外圓。這和我國古代各位先賢的勵志治學立論嚴重不符合。各種學生違法的社會新聞的頻頻出現,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不堅定、價值取向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約束能力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有很大一部分的關系,缺少了文化的滋養,生命之花也會漸漸枯萎。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在古代先賢勵志治學經典之中,它是積極向上的、飽含民族精神的,于個人而言,能助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于社會而言,能促成和諧的環境,于國家而言,是進步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生力量。是千余年來為人民所認可的,能夠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發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有提醒要加倍努力學習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警示為人處世之道的“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等。這些經典勉勵了從古至今多少的讀書人,那教育和培養新時代新生力量的當代大學生們,更應該將古代先賢勵志治學經典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瑰寶,是華夏兒女智慧的結晶,處事的謹言,是無數圣人先賢給我們留下的人生哲學,重要的啟示,引導著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甚至于今時今日,也能完美契合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永遠能從中找到養分。
中國古代先賢勵志治學經典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中國古代教育常以道德教育為核心,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的提高。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而要達到“仁”的境界,需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個方面。孟子關于大丈夫的標準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鼓勵著人們堅持正義、不畏強暴、活出骨氣。
先賢勵志治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做人應剛強勁健、發憤圖強。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是人們忠誠、熱愛和報效祖國的一種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為于一體的社會意識。它是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實的精神支柱;更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信仰和優秀的品質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將對人民的熱愛和對國家的忠貞情懷表達的淋漓盡致。
中國古代先賢勵志治學經典融入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可以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做好宣傳工作。校園文化對人的培養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硬件方面,可通過校廣播臺、電視臺、宣傳欄、校園小品、書法碑刻、建筑裝飾等形式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其結果是學生“目濡耳染,不學以能”。軟件方面也可以涉及,一是以校園文化節、主題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社團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文化沙龍、講座報告等;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宣傳方面的獨特作用。當前網絡已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獲取知識的途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應適應這一時代潮流,積極做好融入工作,如打造相關的校園文化APP客戶端、亦或者微信小程序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今后,國家應重視將傳統文化以必修課的形式納入學生培養計劃,打造精品傳統文化教材,這樣和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其他政治課程形成合力、有效銜接,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方式有理論傳輸和實踐鍛煉兩種。在傳統文化課堂教學中,要更新觀念,避免單一的灌輸和說教,重視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并與社會熱點問題密切結合的探討式、啟發式學習;注重實踐育人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作用,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參觀學習等活動,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感悟先賢勵志治學的真諦和魅力。
將我國先賢勵志治學經典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師資隊伍建設。因為教師是這項工程的實施主體,同時又擔負著學生的教育與培養重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教師要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言談舉止,尤其要注重提高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和認識水平;要善于用傳統文化來剖析社會熱點問題,善于以文化的視覺來分析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更具有說服力。此外,高校應重視對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和教育,為這項系統工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將我國古代先賢勵志治學經典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實施過程注意事項分析,一定要從優秀的思想中汲取有用的養分,重新構造適應新時代的價值體系,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首先,規范日常教育,引領學生從讀書交流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堅忍的意志品質為重點,制定《實施方案》、《管理規定》和《學生行為規范》,對學生日常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積極開展勵志讀書活動,要求每人在大學期間閱讀30至40本課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讀后感,參加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活動;積極開展專題討論活動,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當前時事政策、社會熱點問題和大學生成長成才普遍關注的問題開展討論,要求每人參加一次討論活動。通過健全管理機制,推進閱讀活動常規化、機制化,化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閱讀交流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志、勵志成長。
其次,重視契機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修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國學經典、勵志成語、名言警句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承載著中華兒女的美好希望,傳遞著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可以定期開展“國學經典知識大賽”、“勵志成語大賽”等教育實踐活動,引領青年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志,勵志成長,進而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