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是職業院校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雙高"建設內容之一。課程是實現高職院校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為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程資源,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 學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教育部《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文件要求,開展課程診改,完善質保體系,發揮信息技術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強課程教學過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課程建設的作用
(一)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好學樂學蔚然成風。課程團隊通過博采眾長、交流訪問、觀摩研討、學習共同體互助等途徑,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靈活運用現場教學、實例貫穿、講練模導、角色扮演、過關闖關、企業專家遠程點評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經課程改革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
(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成就感明顯增強。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碎片時間被利用起來了,學習過程方便了,各類競賽踴躍了,優秀團隊脫穎而出。
(三)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各類教學競賽成績顯著。互動頻繁了,學生吸收快了,項目小組、QQ群、微信群、學習共同體多了,師生關系親密了,老師的積極性高了,和學生同成長成為老師的訴求。在課程改革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教學骨干。
(四)教師教研能力提升,各類項目、課題申報取得新突破。各課改課程負責人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反思行動、積極進取,在各類項目、課題申報中取得新突破。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機制,推進了區域產業發展。通過與企業合作建設課改課程,實現了共享資源、共商方案、共研項目、共育人才、共同開發教材的目標,學校深度參與行業企業的研討會,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詢服務,為產品研發提供技術力量,助推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二、課程診改的總體思路為:
以完善課程體系,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改進、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數據分析與課程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完善的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課程建設發展的目標鏈和標準鏈,依據“螺旋上升” 多維度、全過程、全方位的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三、幾點建議
(一)精準確立目標鏈
(1)課程規劃層面
①注重整體設計、逐級分解落實,構建“學校—二級學院(部)—專業—課程”銜接貫通的課程目標鏈,出臺系列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制度措施,服務課程診斷與改進。
②以適應專業面向職業崗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為根本,建立完善的學校與二級學院(部)兩級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和機制;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對課程建設、實施和改革等環節實時監控,分析評價,反饋改進,持續推進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依托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繼續把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作為課程建設的重心,充分發揮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在課程建設中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力爭在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方面有所突破。
(二)課程建設層面
(1)課程建設團隊緊扣專業建設方案,結合課程現有基礎,根據學課程改革整體規劃,以校級良好課程和校級合格課程的建設目標和定位,制定課程建設規劃。課程建設規劃體現發展思維。分層確定每門課程的課程建設規劃,落實課程年度建設任務。
(2)根據每門課程建設規劃,確定課程建設目標鏈及標準鏈,明確年度建設目標、任務、措施、預期效果,層層落實分解,對照目標檢驗預期成效,促進預期目標達成。
(3)根據現代職教理念,構建“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目標鏈。
①修訂專業教學標準。以調研社會、企業、學生、家長等多元利益主體需求為邏輯起點,根據需求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畢業標準,進而細化分解為畢業能力要求指標點,依據指標點建構課程體系。
②修訂專業課程標準。根據畢業能力要求指標點,確定每門課程目標。
(三)科學打造標準鏈
(1)完善課程建設分類標準。學校層面出臺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執行方案》,提出了課程建設最低標準。各課程組結合課程建設目標,通過 SWOT 分析,制定符合課程實際、有專業特色的分類標準。
(2)課程標準體現底線思維。根據課程建設規劃制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包括知識標準、技能標準、素質標準、教學團隊標準、課程資源建設標準和課程質量標準等系列標準。
(3)根據產業需求,建立課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豐富課程內容,完善課程教學管理制度,開展多元化課程教學評價,積極改進課堂 教學,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用“大國工匠”標準育人,形成具有鮮明“三湘”的質量文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四)構建完善的課程質量改進螺旋
以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及課程建設發展規劃為起點,按照“目標—標準—設計—組織—實施—診斷—學習—創新—激勵—改進”十步形成質量改進大循環,每學年一個大周期進行課程自診(每學期診改課程不同);按照“設計—組織—實施—監控—預警—改進”六 部形成質量改進小循環,實時監控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職院校課程診斷與改進的實施路徑研究,丁曉紅; 鄒小麗教育現代化2019.
[2]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長效機制與創新路徑的實踐——基于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體育教學診斷與改進的融合,胡茵,繼續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
劉曉寒,女,漢族,湖南汨羅人,碩士研究生,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