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欣 趙鵬 申學同
【摘要】“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發展迅速,涉及面廣,逐漸成為了當今醫療的重要前進方向。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我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在醫療機構內、醫療機構之間以及用戶上的使用現狀,包括遠程醫療促進醫共體與醫聯體建設、智能醫院投入使用促進診療效率提高、醫療可穿戴設備與移動設備應用廣泛三個方面,以期為“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發展貢獻微薄力量。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醫療;智能醫院;智能穿戴設備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55-01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成熟,“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正不斷發展壯大,傳統醫療與互聯網不斷交互融合,不斷創新。以此為契機,“互聯網+醫療健康”不斷簡化著人們的看病就醫流程,完善著醫療診療技術,提供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大大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夠更好滿足患者多層次的就醫需求?,F今,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落地,“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前景更為廣闊,它已經不僅僅是人們早先印象中的網上預約掛號,當前已經延伸到了個人健康管理、分級診療、遠程醫療、醫院管理等方面,現列舉如下。
1 遠程醫療促醫共體建設
遠程醫療服務是指一方醫療衛生機構邀請其他醫療衛生機構,運用通訊、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統稱信息化技術),為該醫療機構內就診的患者提供一定方面醫技幫助的醫療活動。
當前許多地市正以二級醫院為基點,大力發展遠程醫療,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多個大型綜合性醫院、二級醫院和各地鄉鎮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終端,使遠程醫療向上、向下延伸。
目前遠程醫療廣泛借助于一種基于醫學影像儲存與通信建立的PACS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醫學影像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采集影像資料進行內部存儲與外部傳輸,并對相關信息進行綜合管理。醫療機構可通過該系統將各種影像檢查的結果儲存為電子數據,當基層醫生的水平難以與患者診療需求相匹配時,基層醫生便可向上級醫生請教咨詢,并通過該系統上傳患者的各種高質量影像診斷資料與歷史病歷。上級醫生能夠很快在電腦甚至手機APP上查閱,從而遠程進行各項診斷、病歷討論等一系列操作,及時給予指導。當病人較少時,上級醫院則著力于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通過開展網上醫學講座的方式,為下級醫院的醫生講授專業醫學知識與實用臨床技巧。
隨著互聯網+醫療衛生系統日益完善,遠程醫療的應用對象日益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不斷得以下沉,使患者即便身在基層醫療機構,也能享受到來自上級大醫院提供的優質、高效、專業的醫療服務,有效緩解了患者擁至大醫院導致的上級醫院患者爆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患者稀缺的現象,能夠使分級診療政策真正落實在醫療一線。
2 “智能醫院”建設成效初顯
一是能夠簡化就診流程。繁瑣的就診流程往往是患者前往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就診時所面臨的主要難題,在掛號、診斷、取藥時患者排隊時間長,不僅浪費患者及家屬時間,延長就醫時間,還加劇了患者焦慮情緒,導致了醫患問題的發生。如今,互聯網智能醫療正在逐步改善著這種局面,患者能夠方便地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網上掛號,若該醫院門診預約量較多,還能自動推薦其他相關醫療機構。預約成功后,系統內將為患者分配診室與醫生,提前安排好患者的就診次序及候診時間,能夠完成就診指引、智能導診等。當醫生開具檢查或處方后,患者便可通過手機移動支付功能繳納費用,大大簡化了患者就診流程,優化了就診體驗。
二是使醫院管理效率不斷提高。目前醫療機構信息管理主要采用LIS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即實驗室(檢驗科)信息系統,其功能模塊主要由檢驗工作站、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審核工作站、血庫管理、試劑管理子系統、主任管理工作站等模塊組成。通過LIS系統與醫院管理對接,能夠使醫院的管理更加井然有序。這主要體現在日常數據處理上,如標本數據接收、數據處理、拔高審核、報告發布等操作。對醫生而言,該系統能夠協助其第一時間獲取患者的病情并與之前的就診記錄進行比對;對醫院而言,能夠更好地進行值班安排、考勤管理、儀器管理、試劑分析、財務趨勢分析等工作,使醫院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三是能夠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傳統就診模式下,患者與醫生溝通效率不高、非必要步驟過多是降低醫護人員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醫生輸入病歷時間過長,加之詢問患者問題時常常答非所問或思考時間長等原因,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當前運用互聯網技術,患者能夠在手機提示下,提前準備相關問診問題?;颊呔驮\過程中,醫生佩戴有智能穿戴設備,當其進行問診及體格診斷時,便可通過該設備語音輸入病歷內容,電腦上的語音識別系統將按照格式自動整理病歷資料,醫生只需簡單修改即可。這種新型就診模式下,電子病歷保存時間長,易于對比,可隨時隨地修改查閱,且醫生在查房時,也可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調出某位病人的電子病歷,提高工作效率。
3 可穿戴設備與移動設備APP應用廣泛
近年來,我國的移動醫療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通過可穿戴設備這一形式初步融入了日常生活。用戶使用智能穿戴設備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自我健康狀況評估,并將其近期健康檢測數據以動態數據流的形式展示出來,便于用戶更加直觀地明確近期身體狀態的動態變化,以提高健康意識,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智能穿戴設備與移動設備APP智能銜接,平臺一側為用戶,另一側為社區診所或醫院內的醫生,形成了“患者-醫生”的無縫銜接。通過這一平臺,用戶有需求時可隨時隨地咨詢在線醫生,由醫生對患者進行簡單的診斷、治療與保健指導,病情較重者醫院將派急救車到達。同時該平臺還可為用戶提供煎藥、送藥上門、配制營養餐等服務。
參考文獻:
[1] 蘇莉.平臺理論視角下的互聯網與“分級診療”研究[J].中國信息化,2018(07):82-83.
[2] 李亞靜,郁瑩.傳統醫院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02):161-163+166.
[3] 羅旭,鄭曉菲,馬莉,張宏雁,吳昊,郭繼衛.基于互聯網區域協同的雙向轉診機制探索[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7,24(03):89-91.
[4] 鄧濤.新一代LIS系統集成與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20):56-57.
[5] 王安其,鄭雪倩.我國互聯網醫療運行現狀--基于3家醫院的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