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師在備課環節中必須要落實的一項重點工作。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實現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然而,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導致語文作業設計也偏向理論性,進一步抑制作業實效性的發揮。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優化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提升語文教學實踐性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性;實踐性作業;設計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展開教學。這也意味著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好課堂教學創新工作,尤其在作業設計上,既要設計書面性作業,還要優化語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以此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 探究性作業的設計
探究性作業是一種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的語文作業類型。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作業而言,探究性作業需要學生開動思維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準確點說,探究性作業主要是指語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中的某個問題或者以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為探究內容,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的一種作業。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性設計探究性作業,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完《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堂探究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一下這篇文章所講述的寓意。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清楚地了解到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人一定要保持心地純真、純潔,做一個真誠的人。對于社會現實中的假丑惡現象要敢于反對,敢于說真話,讓社會充滿真善美。在學生掌握這一點之后,教師可以再給學生布置課后探究性作業,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事情或者從電視、網絡中看到的新聞說一說現實中有哪些“裁縫”“小孩”“皇帝”,并且根據相關的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探究性作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 表演性作業的設計
顧名思義,表演性作業就是一種以“表演”為核心的作業類型。體現在初中語文學科中,主要是指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材中的課文內容進行課本劇排練。這種類型的作業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表演性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這篇文章改變成一個歷史劇,然后對這個歷史劇進行排練,可以增加臺詞、動作、角色,也可以適當地修改和刪減臺詞,但是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歷史事實,盡可能以最簡單易懂、形象生動的課本劇形式將其展現出來。這樣,學生在課前的時候就要預習課文并且通過查閱資料、詢問教師、與同學探討等方式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礙。為了將這個故事在不偏離原意的基礎上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需要查閱很多相關資料,全方位且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等信息。除此之外,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還要對人物的形態、語言、心理活動等進行仔細揣摩,從而做到全面把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深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在上課之前基本上已經完全掌握文章內容。這種類型的前置性作業不僅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教得輕松,還能拓寬學生的閱讀深度,實現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資料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有效培養。
三、 觀察性作業的設計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要落實到教學活動中的任務之一,這可以為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智慧而言,觀察是重要的能源。所以,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觀察類作業,以此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渠道去觀察生活,從而了解社會。只有當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才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說出來的話語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例如,在學習完張曉風的《行道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去仔細觀察路邊的行道樹,再由觀察行道樹拓展到觀察社會上那些無私奉獻者,說說他們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精神和品質。這種觀察性作業可以深化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實現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除了文章中講到的探究性作業、表演性作業和觀察性作業,語文教師還可以設計調查性作業、操作性作業、考察性作業等各種類型的實踐性作業,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濤.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12):32-34.
[2]徐美珍.優化語文作業?實現輕負高質——對初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4):122-124.
作者簡介:
卯榮,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