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兵 闞宇 黃世華
【摘要】目的:探討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再手術的治療效果,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本院中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間接治的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患者,共90例,回顧其基本資料,分析可能導致其再次手術的原因,并對所有患者再次進行手術治療,觀察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再手術的治療效果。結果:本次研究成果顯示,所有患者再次手術的時間和首次手術的時間相差9-35天,平均時間為(17.63±7.68)天。其中有8例患者術后一周內創口縫合位置裂開,占比8.89%,4例患者腸管緊密粘連且有明顯水腫,占比4.44%。對所有患者再次進行手術處理后5-28天內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現腸梗阻,平均時間為(13.02±5.98),術后共8例患者出現創口感染,占比5.56%,通過護理后完全康復。結論:針對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而再次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應了解導致腸梗阻的具體園藝,并做好術前準備,手術規范操作,給予一定的術后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腸梗阻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再手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222-01
為提高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腸梗阻的發生率,本次研究本院中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間接治的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出現腸梗阻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再次進行手術,現將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本院中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間接治的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患者,共90例。所有研究對象中男性患者占比62.22%(56例),女性患者占比37.78%(34例),年齡為18-74歲,平均年齡(49.4±4.9)歲。所有患者首次手術均在本院進行,且均在手術排氣后3-7天發生早期腸梗阻,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肛門不排氣等癥狀,排除因未忌口、未及時換藥等因素,同時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傳染疾病、不配合治療的患者,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均對本次實驗知情,并簽署相關文件,能夠配合相應的治療和護理。通過對比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且其個人信息不會對本次研究造成影響,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術后一周內創口縫合位置裂開的患者,給予腸粘連松解,并將腹部創口再次進行縫合處理。術后16天后再次手術的患者,其出現腸管緊密粘連,且出現明顯的水腫,但未發現明顯的梗阻,給予其梗阻遠近兩端吻合術。其余患者均再次進行剖腹查看,發現共36例患者為早期粘連性腸梗阻,進行腸粘連解除術進行治療。對于消化系統腫瘤漏診的患者,給予乙狀結腸腔造口術進行治療。對闌尾周圍腫脹并和腸梗阻并發的患者,切除闌尾后將膿腫進行清理。
手術完成后所有患者均于術后禁食,進行抗感染治療,定期為其檢查創口,觀察其腸功能是否正常,待正常排氣后方可進食,對患者腸道蠕動情況進行觀察,為腸功能恢復提供臨床指標。隨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若患者出現腹痛、腹脹等癥狀立即通知醫生。針對身體較差、腹腔嚴重污染、手術時間過長的患者應重點關注,并適當將禁食時間延長,必要時進行腸胃減壓,可給予其硅膠胃管,但需要注意清潔患者的口腔,防止其出現并發癥,同時鼓勵患者進行排痰、咳嗽,避免肺部出現并發癥。
1.3 評價標準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記錄所有患者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再次進行手術的具體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進行分析后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而實驗結果中,所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創口感染等計數資料用率(%)的形式表達,數據采取卡方檢驗,而本文中一般資料的年齡信息、術后間隔時間數據等均應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數據記錄,實驗結果采用t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說明實驗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顯示,所有患者再次手術的時間和首次手術的時間相差9-35天,平均時間為(17.63±7.68)天。其中有8例患者術后一周內創口縫合位置裂開,占比8.89%,4例患者腸管緊密粘連且有明顯水腫,占比4.44%。對所有患者再次進行手術處理后5-28天內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現腸梗阻,平均時間為(13.02±5.98),術后共8例患者出現創口感染,占比5.56%,通過護理后完全康復。
3 討論
本次研究有部分患者在手術時發現其大面積粘連,且粘連于腹部手術創口的位置,通過松解粘連、重新擺放腸管的順序后解除腸梗阻。注意在腹部手術時,應注意規范操作、細心觀察、輕手輕腳,將對腹部的傷害降到最低,并且將腹腔沖洗干凈,有序的放置腸管位置,能夠有效減少腹部術后發生腸梗阻。而腸梗阻患者能夠再次手術需要具備以下幾點:
[1]腹部持續疼痛且保守治療3天后癥狀仍未得到緩解或好轉,同時由感染性重度、休克等嚴重癥狀;2、患者的總共腹部手術不超過2次,且由于病程長,保守、對癥治療效果一般;3、腹部有鎮痛感,且持續頻率較快,具有腸扭轉的基本癥狀。此外,再次對患者進行手術前,應做好相應的術前檢查和準備,手術中謹慎操作,術后給予相應的護理防止感染。
本次成果顯示,所有患者再次手術的時間和首次手術的時間相差9-35天,平均時間為(17.63±7.68)天。其中有8例患者術后一周內創口縫合位置裂開,占比8.89%,4例患者腸管緊密粘連且有明顯水腫,占比4.44%。對所有患者再次進行手術處理后5-28天內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現腸梗阻,平均時間為(13.02±5.98),術后共8例患者出現創口感染,占比5.56%,通過護理后完全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而再次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應了解導致腸梗阻的具體園藝,并做好術前準備,手術規范操作,給予一定的術后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腸梗阻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婭婭,朱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5,47(01):109-110.
[2] 馮奇,張麗輝,陳子民,葉曉爍,吳宙光.小兒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13):1987-1989.
[3] 張艷陽.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再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9):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