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賀敬之曾經贊賞道:“杯接田單飲老酒,醉人鄉音聽柳腔。”柳腔也被人們譽為“膠東之花”,成為膠東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革新,柳腔在新時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當今社會,傳統戲曲發展放緩,觀眾的大量流失、資金匱乏和傳承人的缺失成為柳腔戲班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文通過柳腔戲曲現狀分析,探討柳腔戲曲健康發展的策略,保護和發展地區特色文化,建設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為其他地區戲曲文化發展提供借鑒。
一、現狀分析
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柳腔的觀眾群體急劇縮小,演出市場也開始出現萎縮,很多戲曲劇團甚至做不到收支平衡,演員和受眾也開始向老齡化發展。年輕人漠視傳統戲曲文化,很少有具備較高藝術修養的年輕人從事傳統戲曲工作,柳腔戲曲藝術面臨著明顯的劇團老齡化和傳承斷層的危險,柳腔無疑面臨著自形成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在柳腔專業劇團中,柳腔戲曲的傳統性活動范圍也日益變小,這對柳腔的發展無疑是消極的。筆者在參加柳腔劇團的活動過程中發現,劇團為了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將原本的柳腔戲曲表演時間縮短為原先的一半,其余部分由和柳腔毫無關系的現代歌舞補充,現代歌舞的準備程度也有超過柳腔戲曲表演的趨勢。演員在演出過程中將原本柳腔中最具有特色的地區方言改為使用普通話來表演,這樣更容易被年輕受眾所接受。專業劇團的這種多樣化的演出形式和對演出語言的改變吸引了更多年輕的觀眾,但也稀釋了柳腔戲曲的地區特色。柳腔作為地方小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變化無疑會影響到柳腔的原汁原味,這對柳腔戲曲藝術自身的發展是不利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年輕觀眾大多更喜歡接觸新媒體,對身邊的柳腔傳統戲曲一般采取忽視的態度。民間戲班演出活動時,現場以六十歲以上老年觀眾為主要受眾,年輕面孔寥寥無幾。民間業余戲班自負盈虧、自己組織演出活動、演出費用低、演出時間不穩定、演出地點不確定等原因導致演出人員變動很大,有時因為演出人員的不到位,很多劇種無法演出或者需一人分飾幾角演出,因為演出劇目時間要求比較長,體力消耗嚴重,柳腔藝人老齡化嚴重,戲曲演出的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柳腔作為地方戲曲藝術,傳承方式是以“口傳心授”為主,如果長時間內戲曲質量難以保證,會造成柳腔劇目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同時會導致很多優秀劇目因人員不足缺少演出而面臨傳承問題。各地民間業余戲班所使用的方言也不相同,這給劇團之間的相互交流產生了阻礙。
二、資金問題
資金問題與傳承保護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柳腔戲班的資金問題和利益分配問題也日益凸顯,業余戲班資金流動較少且沒有固定的資金培養新人,又因劇團對新人的需求,迫使劇團選擇具有一定演出能力的新人直接參加演出活動,這在無形中提高了新人進入劇團的門檻,使許多喜愛柳腔戲曲或只掌握基礎技巧的柳腔受眾失去成為柳腔藝人的機會。
近些年,文化部門的扶持和柳腔戲曲活動比賽的進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間業余戲班發展的資金困境,使柳腔民間業余戲班仍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但民間業余戲班存在的低俗問題也不容小視。專業劇團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對傳統劇目進行刪減,增添了很多與柳腔戲曲藝術無關的現代歌舞表演。盲目迎合年輕觀眾短時間內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長期看來,中老年人仍是消費主體,這種變化是不理智的、不可持續的。
人民群眾是柳腔藝術傳承和創新的主體,中老年愛好者中不乏有一定藝術素養和專業技巧的業余愛好者,他們參與戲曲活動對柳腔自身的發展是有益的,但專業劇團活動范圍正在漸漸減小。專業劇團作為國營性質的演出團體,每年都會完成一定數量的公益演出活動,公益演出活動的時間大多集中在農歷新年期間,演出活動場地也集中于城市和鄉鎮駐地,平時的演出活動大多是戲曲交流或者節日慶祝等活動,只有很少的柳腔愛好者能參與其中。城市專業劇團擁有的劇院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收益下降,戲曲活動也相應減少,門票也大多采用贈票的方式,在經濟維持方面更多依靠政府的扶持。
三、傳承和保護
新時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關鍵,在柳腔戲曲中,傳承人是傳承柳腔戲曲文化的主體。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對柳腔戲曲的傳承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戲曲傳承人之間進行交流,有利于拓展視野,汲取其他優秀戲曲成功的經驗。柳腔雖然面臨傳承斷層的窘狀,但當地擁有廣泛的中老年愛好者群體,其中不乏藝術素養和技藝較高的愛好者,他們既是柳腔藝術消費的主體,也是潛在的柳腔傳承人。政府應積極引導,積極舉辦以民間業余戲班為參賽主體的柳腔比賽,并運用當地報紙、電視和新媒體等媒介進行宣傳,擴大影響范圍,設置獎項激勵民間業余戲班參與,降低參賽門檻、簡化程序,鼓勵民間藝人自發組成團體參加比賽,保持群眾的參與熱情。
柳腔戲曲的劇目發掘和創新已成為柳腔戲曲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早年間,乞討藝人多用柳腔進行乞討活動,柳腔中有部分內容已經不符合現代文明發展的要求,合理的劇目發掘和創新并不是對柳腔舊劇種的全盤否定,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柳腔劇目大多來自民間風俗并用當地方言演唱,注重演唱內容的靈活性,專業劇團的普通話演唱方式和民間業余劇團各具特色的方言演唱方式對柳腔的內部交流產生了阻礙,過分強調天然而忽視了受眾感受,也對柳腔的流傳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柳腔的傳統形式和方言演唱方式應統一管理,尤其克服民間藝人不同方言的交流問題。這些都有利于柳腔的傳承和保護,對柳腔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四、積極拓展和發展相關產業
柳腔戲曲行業應該積極拓展和發展相關產業,形成文化產業價值鏈。地方知名柳腔劇團應積極利用其社會知名度開辦面向社會招生的兒童藝術學校,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兒童藝術學校可以較早地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興趣,作為學生的特長愛好,這樣也會得到家長的支持,對戲曲文化繼承人的培養也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商品銷售和餐飲業也是戲曲行業產業化的重要一環,與柳腔戲曲相關的藝術品、紀念品十分具有市場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時文化產品消費比重逐漸上升,柳腔作為青島特有的戲曲文化,是青島的一張文化名片,而青島作為旅游城市又擁有較多的旅客流量,這對柳腔藝術品的銷售是十分有利的。戲曲藝術和餐飲業結合并不算新鮮,早年間民間戲班就經常參加民俗活動,觀眾一邊吃飯一遍觀賞戲曲活動。隨著各式各樣主題餐廳的興起,餐廳的環境設計常常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元素,比如川菜館中常見的臉譜便是其中的代表。劇團可以利用劇院空余場地來開辦餐飲服務,也可以利用劇院力量承接廣告設計和環境裝修設計等,開展多樣化經營,拓展和發展相關產業。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劇團可以聯系政府舉辦戲劇節等活動,開發與戲劇節相關的周邊商品。有條件去劇院觀看柳腔戲曲活動的畢竟只是小部分受眾,大部分受眾仍受當地條件限制,沒辦法觀看高質量的柳腔戲曲活動,戲劇節的舉辦能夠擴大宣傳范圍,一連幾天的戲劇節讓受眾在時間的選擇上更有自主性,紀念品的售賣除了帶來經濟效益也能夠擴大影響范圍。柳腔劇種眾多,戲曲節能夠短時間內將很多優秀劇目呈獻給觀眾,短時間內讓觀眾對柳腔戲曲有更全面的認識。柳腔作為傳統戲曲藝術,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要積極適應時代的變化,進行多樣化經營,形成產業鏈,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思想的一種表現。
(山東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曹宏鳴(1994-),男,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