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升?
【摘 要】目的:分析感染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BICE)臨床特點及預后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選取本院自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取得50例住院治療的感染輕度胃腸炎伴有良性驚厥的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并仔細分析嬰幼兒在臨床中的特點和預后情況,對臨床分析的數據要詳細記錄,之后要進行一年的隨訪。結果:臨床中的50例嬰幼兒其中有7例出院診斷出BICE,然而沒有漏診情況出現。20例BICE嬰幼兒發病的年齡均在2歲之內,然而輕度驚厥出現的次數為2次左右,在臨床中持續的時間為5分種之內。所以的嬰幼兒在疾病發病期間,對腦部做出檢查均顯示為正常,然而驚厥停止之后沒有持續出現抵抗癲癇治療,臨床的預后情況較好。結論:BICE疾病在嬰幼兒2歲左右出現的發病幾率較高,腸道病毒感染應該是導致嬰幼兒發生輕度驚厥的主要因素。而急性胃腸炎的發病時間為10分種之內,短期的腸炎會出現反復的情況,而發作期間嬰幼兒的睡眠和腦部影像學檢測均為正?,F象,因此,該疾病經過臨床的診斷之后無復發的情況。
【關鍵詞】胃腸炎;嬰幼兒;臨床特點;預后分析
【中圖分類號】R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01
早在1982年由日本的學者提出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疾病的概念,我國最早是在2002年首次報道指出,該疾病是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相關的無熱驚厥[1]。因此,這一觀點提出,國內外有很多的醫療學者對BICE疾病產生了高度的重視。由于近些年來我國的相關報道對該疾病臨床特點進行仔細的分析研究,而對該疾病的原學特點總結性較少。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自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取得50例住院治療的感染輕度胃腸炎伴有良性驚厥的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的臨床嬰幼兒年齡均不超過3歲,而臨床的50例嬰幼兒經過系統的檢查,均符合BICE疾病的相關臨床特點。
43例BICE嬰幼兒病患當中,男幼兒有20例,女幼兒有23例,其發病的年齡為:12個月有6例,12-20個月有15例,20-24個月有20例,大于24個月的有2例。此外,嬰幼兒年齡最小的為 8個月,而最大的嬰幼兒年齡為30個月,其平均的年齡為22個月,根據數據可以發現,嬰幼發年齡波動在20-24個月。該疾病不分四季變化,但依照數據顯示,沒有顯著的年齡差異。
1.2 研究方法 仔細將嬰幼兒的基本資料和以往的病史等,和臨床的相關的檢查結果進行研究,其中病歷資料都包括為:腸道腺病毒檢測,腦電圖及腦影像學和腦脊液檢查[2]。
1.3 診斷標準 (1)以往的健康嬰幼兒;(2)輕度胃腸炎,并沒有脫水或是輕度的脫水情況出現,還會有不太明顯的電解紊亂酸堿失衡的情況;(3)排除其他因素引發的輕度驚厥[3]。
2 結果
2.1 分析臨床嬰幼兒驚厥發作后的特點 43例嬰幼兒在病程中發生驚厥1次有20例,2次的有9例,3次的有4例,超過3次以上的有10例。并且平均的驚厥次數發作為3次左右。該疾病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暫,每次發作的時間不超過30分中。然而嬰幼兒在發病的期間體溫會下降。根據臨床的相關記載,嬰幼兒在出現驚厥發作的同時全身肌肉也會一直強直,在發生驚厥間歇期間也會意識清楚,精神情況良好,并沒有持續的現象。
2.2 分析驚厥臨床的情況 由于嬰幼兒的年齡較小,通常出現在醫院內都會產生劇烈的哭鬧,而在腦部檢查或是腦部影像學檢測當中,嬰幼兒都顯示在正常的睡眠下,并無其他的特點。并沒有見到異常的腦部放電,而頭顱檢查嬰幼兒也未發現顯著的異常情況。待接受治療出院之后,門診隨訪1年,嬰幼兒無再次發生驚厥,也均未在持續接受治療。
2.3 分析季節引發驚厥的情況 隨著我國的氣候在不斷的多變,每當季節變化的時候,因為人體的免疫較低就會被感染上病毒,因此,嬰幼兒的免疫力最低,同時也是最容易引發驚厥的。
3 討論
BICE疾病在目前臨床中還不明確發病的因素,而目前腸道病毒感染是認定的主要引發原因,根據相關的研究報道顯示,BICE嬰幼兒有一半是因為合并腸道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疾病。按照上述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若是想要確診嬰幼兒是否能夠確診為BICE疾病,可以從嘔吐和腹瀉以及高血鈉和低血鈉等導致驚厥情況進行辨認,也可以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尋找出現疾病的可能,同時腦電圖也可以作為臨床診斷證據的一種[4]。
參考文獻:
方玉紅, 崔曉明, 徐擁軍,等. 感染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23):5476-5479.
薛超超, 梁亞峰, 潘國權,等. 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的臨床分析及隨訪研究[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7, 19(11):1191-1195.
高鑫. 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120例臨床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20):92-93.
嬰幼兒輕度胃腸炎伴驚厥17例臨床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