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健
摘 ?要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深刻變革,同時也出現新的發展機遇。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優勢顯著,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等多種途徑探究適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切實可行的微信公眾平臺工作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4-0037-03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較大沖擊。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改革應順勢而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開展工作。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手機網民達7.88億,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比例最高,達到27.9%,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最大為24.8%。微信朋友圈使用率在社交應用中排名第一,用戶使用率為86.9%,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QQ和微博。微信是新媒體的活躍代表,微信公眾平臺主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語音、小程序等多種載體吸引受眾,推送內容傳播信息,是良好的傳播渠道。
1 ?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優勢
“無日不網,無網不在”是當代大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新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微信公眾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搭建了一個即時互動交流的開放平臺,這區別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一方面,知識訊息傳播更加便捷,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傳導媒介提高了信息傳播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滿足不同認知水平、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生。學生通過平臺互動表達觀點、凸顯個性化需求;平臺搜集用戶反饋留言分享用戶觀點,從而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反饋和留言。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體現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地位,通過多種傳媒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讓用戶自覺接受信息、挖掘信息、產生互動。平臺交互的平等性為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搭起了橋梁,學生借助虛擬網絡更容易敞開心扉向教育者發起疑問,表露思想困惑,教師通過答疑解惑增強師生互信。微信公眾平臺能夠起到宣傳示范、思想引領、輿論引導等作用,通過正面輿論引導契合大學生關注的社會輿論熱點,發揮輿情主導功能。通過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娛樂休閑進行軟處理而不是硬宣傳,學生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從而實現強化教育的效果。
2 ?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類微信公眾平臺擔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頭腦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報刊網絡理論宣傳等思想理論工作平臺的作用,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發揮理論傳播功能。為了更好地拓展理論創新成果的傳播方式,微信平臺通過微視頻、留言互動和圖文并茂的理論學習文章,以及漫畫、動畫等便于理解的方式來縮短理論與學生的距離感。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別注意內容與方式的選用。微信公眾號采取點對點的推送方式,如果推送內容不吸引人,或過于雷同,被取關的概率很高。如果推送內容不能夠走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即便學生關注對所推送的內容并不瀏覽,也起不到教育作用。因此必須對所選主題進行深加工,確保傳播信息的品質,即使是同類信息內容也要注重編輯方式,對選材進行二次創作,增加可讀性。平臺日常維護中要增加互動,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展示機會,例如學生作品展示、留言互動、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既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也讓學生獲得更多被尊重和認可的機會。
3 ?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近年一直保持爆發式的增長趨勢但多數公眾號仍停留在“有”的層面沒達到“優”的目標。如何更好地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類微信公眾平臺需要持續探索。
3.1 ?規范思想政治教育類微信公眾平臺建設
1)加強隊伍建設。按照“教師引領+學生參與”的模式開展隊伍建設,由負責教師進行日常管理,承擔選材指導和推送內容審核工作;組建學生團隊進行采編。負責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能夠堅持黨性原則確保政治正確;同時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為熟悉,深入了解學情與學生需求。學生團隊可以通過興趣培養逐步使其具備較強的編輯能力,緊跟新媒體發展潮流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為保證公眾號信息質量與素材來源的穩定性,既要支持內容原創,除內部創作外還應對外邀稿,擇優推送;也鼓勵學生團隊對外采稿,挖掘身邊起到積極影響作用的人和事,保證信息來源。
2)規范推送時間。合理的推送時間能夠提升信息的瀏覽量,要充分考慮學生作息時間,符合學生生活節奏,以增加用戶黏性。據思想政治教育類微信公眾平臺“政在思考”問卷調查顯示,學生瀏覽公眾號信息的時間集中在晚上和中午的休息時間(表1),因此公眾號應盡量在中午和晚上安排定點推送。
3)優化欄目設置。不常用的欄目要撤并,欄目設置提倡簡明,學生能在公眾號內迅速找到所需信息。通過分析微信公眾平臺數據調整平臺建設,例如分析取消和訂閱情況,歷史文章查詢次數,熱門搜索關鍵詞等。通過數據分析,把握學生的關注點和行為習慣,改善微信推送方式和內容,摸索公眾平臺更為合理的運營模式。做好線下調研和分析,通過談話或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偏好調整欄目設置。
3.2 ?明確公眾號定位,拓展德育內容
微信公眾號的受眾明確,能夠實現精準推送。因此公眾號必須定位清晰,突出平臺特色,避免功能重復。思想政治教育類微信公眾平臺側重于開展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引導,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應該突出定位。內容選擇的主要側重點是通過信息傳播不斷堅定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以及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點。內容涵蓋歷史事件回顧、當前社會熱點剖析等,挖掘教材知識與現實社會新聞的交匯點,將國家大事、社會難事、感人故事等事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識傳授與價值澄清的基礎上,而要進一步呈現觀點較辨與價值選擇,引發學生深層次共鳴,在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中實現價值引領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的推送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在關注政治性、教育性的同時聚焦學生實際需求,解決學生實際問題。
從微信公眾號用戶數量變化看,增粉與掉粉同步存在。根據“政在思考”問卷調查學生微信訂閱公眾號數量一題顯示(表2)學生面對眾多微信公眾號,會根據喜好變化公眾號的選擇,只有滿足學生現實需求的公眾號才能引起學生關注并建立長久聯系。這迫使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推送內容對于我們的學生必須存在價值,否則即便學生一時關注若不能發現其價值也會取消關注,或變為僵尸粉。
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出現的關注量不少,閱讀量不多的尷尬處境。我們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不同于商業號和營銷號,不片面追求關注量和閱讀量。根據問卷調查學生轉發或點贊“政在思考”微信公眾號原因分析一題顯示(表3),排在前兩位的原因是知識實用和內容有趣,公眾號不能強制學生接受,還是應長期堅持、保證質量,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需求,挖掘學生興趣,伴隨學生成長,在獲得學生關注的同時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學生生活中形成話題,通過長期積累實現品牌固化,不因一段時間的掉粉就喪失做好公眾號的信心。
中央16號文件指出,“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可利用重大節假日烘托氣氛,拓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活動,增加同學生線上線下的互動,調節推送內容與風格,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嚴肅呆板的刻板模樣。
3.3 ?鎖定課程,服務教學內容
線上內容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既可是知識觀點的補充,也可是延伸閱讀或問題討論。對于課堂上不便于呈現或展示效果不理想或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學補充內容可通過公眾號傳遞給學生,給予不同需求層次的學生以滿足,讓公眾號成為延伸到網絡的第三課堂。如在講授法律部分內容時,教師安排學生觀看電影《全民目擊》,并在微信公眾號“政在思考”上進行內容推送,針對電影中反映的法律問題提出疑問并請同學們留言回答。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學習發表觀點看法,教師在留言區點評,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統一做出回應,較好地實現了線上線下互通。在講授改革開放部分內容時,教師布置學生以改革開放40年為主題制作PPT,將優秀作品在公眾號上進行展播。學生線下通過自己制作PPT深入了解所學內容,線上優秀作品的示范又為學生起到積極的鼓勵作用。
3.4 ?多方合作形成聯動體系
為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聯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應與校園廣播站、網站、貼吧、社團等學校宣傳窗口建立長期合作,共同助力形成校園文化傳播的完整體系。
此外,公眾號運營團隊要關注其他影響較大、傳播效果好的微信公眾號,比如“共青團中央”,學習規范的運營模式、先進的手段方式,既做出自己的特色有所側重,也不脫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同等規模和類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可相互推廣,更大范圍地提高公眾號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347.
[2]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3]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4]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EB/OL].[2018-07].www.cn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