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園園
摘 要:語文課前三分鐘,由于是課間和語文課堂過渡的尷尬時期,因此成為語文課堂的“盲點”。如何更好地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提高教學質量,做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又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是教師的當務之急。重點從激發興趣,積極“輸入”;變化形式,積極“內化”;大膽創新,積極“輸出”三個方面來闡述教師如何有效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文課前三分鐘;有效;策略
【研究緣起】
語文課前三分鐘,指語文課正式上課前的三分鐘時間。這段時間,是屬于老師和學生的黃金三分鐘。對于老師,他能整理好課前思路,讓接下來的課堂有條不紊;對于學生,課前三分鐘能讓他們靜下心來,為上課做好準備。但事實是,對于許多老師來說是一段尷尬的時間。筆者所在班級為低段孩子,更是為此煩惱?;氐浇淌易聛眈R上開始學習,低段孩子玩耍的熱情還未消退;坐在位子上,兩手放好坐端正,又覺得浪費寶貴的三分鐘;進行單調的課前朗讀,低段的孩子們又覺得索然無味。因此,如何利用課前3分鐘,提高低段孩子上課的積極性,并對語文教學產生積極的作用,是一個值得被探討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低段孩子提出了“聽、說、讀、寫”的要求。“聽”,“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說”,“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有表達的自信心”;“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寫”,“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概念定義】
合零為整:整合原本沒有目的性的三分鐘,使學生從原來的懶散轉變為積極、自覺的狀態。讓學生從這三分鐘中增加閱讀的興趣,并有所積累,自覺去涉獵課外讀物;學會傾聽,勇于表達,增加自信心。
低段語文教學:從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語用功能著手。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有表達的樂趣;培養低段學生有閱讀的興趣,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淺近古詩,背誦優秀詩文;樂于運用生活和閱讀中積累的詞語。
【實踐操作】
一、激發興趣,積極“輸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好的文學作品,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師生的精神食糧。通過對這些佳作的賞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也能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培養孩子的語感,這勢必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對于處在低段的學生課前三分鐘活動,從聽、讀入手,可以降低低段孩子參與的難度,調動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1.名著朗讀——促讀整本書
步入一年級,孩子們還很難靜下心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大部分孩子總是喜歡讀“笑話書”“漫畫書”“動物百科”等自己感興趣的書。并非他們對中外兒童名著沒有興趣,而是教師沒有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走進這些名著。統編教材要求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學生讀整本書。二年級上冊的重點是讀“童話故事”,二年級下冊的重點是讀“兒童故事”。鑒于低段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能一開始就讓他們自己著手去準備課前三分鐘的素材。這個階段應該由老師范讀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來慢慢培養學生聽的習慣。規范行為,滿足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前三分鐘可以和孩子們分享一個優秀的童話故事或兒童故事作品的片段,讀到精彩處“戛然而止”,達到“欲知后事,請聽下回講解”的效果,吊足孩子們的“胃口”,可以極大地引起了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課后可以通過圖書館借閱、同伴之間的圖書“漂流”等各種渠道去讀完整本書。
2.古詩文品讀——獲體驗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最強的階段,我們應該利用這一特點,整合教學內容,合理調整教學計劃。課前三分鐘進行古詩文品讀,不僅順應了孩子記憶的特點,有利于古詩文的積累,而且還有利于以后的教學。
筆者要求每人一本《小學生必讀古詩80首》,采用“三段法”,五首古詩為一組,每周反復誦讀一組古詩。五首古詩盡量歸類成1個主題,比如“春”的主題:《詠柳》《春曉》《春夜喜雨》《絕句》《江南春》。將一周五天的課前三分鐘分為三段式。周一、周二,朗誦、熟讀階段,周三,引導學生嘗試背誦,周四、周五,嘗試有感情、有節奏地背誦。這樣一輪下來,周末學生只要再回家鞏固一下就可以了。
古詩誦讀重點在于“讀”。對于低段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有節奏、有韻律地朗誦古詩。經常參差不齊,不注意古詩文的斷句,讀破古詩文的意義。筆者對五首古詩進行集中式反復指導后,學生漸漸讀出了一些感悟,朗讀故事時會有意識地進行停、連、輕讀、重讀,這些都與平時誦讀指導分不開。
二、變化形式,積極“內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年級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表達的欲望也在增強,只是一味地知識“輸入”,并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教師要創設機會,使他們把已經大量“輸入”的知識,動腦筋思考,“消化”想法,把那些存在記憶中的知識重新打亂整合,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對它們進行“內化”,讓這些知識都留下孩子獨有的思維痕跡。
1.詞語聽報——整合課本詞語,舉一反三
傳統意義上的“報聽寫”,很難激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所以在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可以給詞語“換裝”,通過語言描繪讓上節課學過的詞語在學生的腦海中“再加工”,加強了學生對詞語的鞏固和掌握。如以統編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詞語為例(如下表):
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對這樣充滿挑戰的詞語聽報形式充滿了興趣,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把學生吸收的知識積極內化。詞語雖然沒有變,但是學生感受到的不再是平面、枯燥的文字,而是立體、鮮活的文字。
2.仿寫好句——搭建“骨架”,豐富語言
在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為孩子出示本單元課文中選擇的一些適合孩子模仿的句子,讓孩子當場記錄到“摘記本”中,進行背誦記憶,課后以此為范句仿寫一句。筆者進行“五星制”批改,一單元結束,根據“摘記本”上五星的數量,得五星最多的學生被評為“十佳模仿大王”。
依據好句提供的“骨架”,孩子們進行有意識的模仿,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加工”。開始轉變原本口語性很強的書面語言為有組織的語言。
例如,部編本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后練習中就有很多仿寫的資源可以利用,《找春天》一課,筆者選出了以下句子,利用課前三分鐘朗讀。并選取了此類句子中的動詞和句式作為語言訓練點,讓孩子進行仿寫。孩子們初次接觸這樣的仿寫形式存在一些問題,如寫字速度太慢、仿寫質量不高等。但是通過周而復始的練習,孩子們的寫字明顯加速,而且,在平時寫話的過程中,他們會無意識地用到平時積累的句子,寫話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大膽創新,積極“輸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學生的“輸入”和“內化”的知識最終要以一種語文素養的形式體現出來,而這種“輸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因此,我們要把握學生的效能期待,利用課前三分鐘,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和平臺說,讓他們在教師創設的氛圍和同學的掌聲鼓勵中,吸收到“正能量”,充滿自信,敢于“張口說”。
1.講故事——以“內”養“外”
二年級開始,要求培養學生復述課文、講故事的能力。如《小馬過河》《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羿射九日》等課文在課后的練習題中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訓練方式,幫助學生利用多種方式講故事。要求學生能根據示意圖、借助關鍵字、表格等把故事講清楚,并學習怎樣把故事講有趣。經過課堂上方法的指導,學生進行“內化”,在課前三分鐘我們可以把這項能力進行鞏固,達到以“內”養“外”的目的。
筆者要求學生搜集課外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以學號為單位進行輪流講故事,輪到的學生可以事先在小組內進行演練,成員一起傾聽、提出意見。在講的過程中,聲音太輕,學生可以舉起右手提醒,肢體太僵硬或小動作太多,舉左手示意。時間要求控制在兩分鐘,超出則扣3分,滿分10分。其他未參加的小組,如果破壞紀律,則扣3分。演講結束,學生用手勢打分,課代表記好每組代表的分數,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一輪結束后,根據分數評出十佳“金牌故事大王”,三組“最佳小組”進行表彰。
剛開始講故事,學生很容易緊張,想不起來的地方會支支吾吾,不會用自己的話去練故事,出現背故事的現象。雖然能夠講清楚,但是肢體動作和講述的語氣往往比較生硬,不夠趣味性。但是隨著小組的經驗分享和好的同學的范例引導,學生越說越好,甚至能夠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
2.旅行見聞——大膽張口說
對于低段的學生而言,我們要培養其表達的欲望,但由于學生表達能力的不同,一些學生的“發言權”在課堂中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F如今學生旅行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創設旅行見聞平臺,既能給學生機會說,又引導學生“觀照”生活這個大語文。
在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講旅行的見聞。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介紹時要求聲音響亮,站姿良好,精神飽滿,能大致講清楚,嘗試講有趣。在演講過程中,其他的同學要認真傾聽。評價方式采用上述講故事的方法,按學號一輪結束后評出十佳“講解員”和三組“最佳小組”。
通過旅行見聞演講,在課堂上孩子們在想象說話中自覺地把想表達的內容具體化,表達時少了語言的蒼白與籠統。在寫話時,孩子們也能夠把述說見聞時的完整、具體、生動的方法運用到寫話中去,以說帶動寫,提升了寫話能力。
【研究成效】
通過這些課前三分鐘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引導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學生從原來的懶散轉變為積極、自覺的狀態,這種調整好的狀態直接影響到了接下來的語文課堂和寫話,讓筆者甚感欣慰。學生從這三分鐘中學會了回答問題聲音響亮,學會了主動傾聽,做到了落落大方,也學會了自覺去涉獵課外讀物,大多數學生找到了學習語文的“感覺”。
當然,這些做法只是針對現階段學生的狀況所實行的,還有很多舉措是需要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中得到驗證和調整。作為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改進措施,我們才能把原本被視為“盲點”的課前三分鐘化零為整,真正向課前要質量,讓其成為“黃金三分鐘”。
參考文獻:
[1]于素賢.小學語文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羅小燕.開創智趣聽寫新天地:我對“聽寫”的思考與做法[J].小學語文,2011,52(4):24-2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