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情感態度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你知道嗎”欄目與數學教學內容緊密聯系,這是數學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學必須觸及的領域。如何在課堂實踐中有效發揮“你知道嗎”這個欄目的效能是一個值得探析的問題。
關鍵詞:“你知道嗎”;數學閱讀材料;策略
“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增設的欄目,它與數學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既是數學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你知道嗎”欄目內容涉及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拓展知識、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應用等。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感受到數學在推動當代社會發展中的科學價值,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家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方法,感悟和欣賞生活中的數學美。研究、挖掘、使用好這一欄目,對我們的教學有其具體的現實意義。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在課堂實踐中有效發揮“你知道嗎”這個欄目的效能呢?筆者結合人教版五年級教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借力“你知道嗎”,激情激趣導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開始時的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變化無窮。其中創設情境導入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迅速聚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從而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這一新課時,我們可以對教材第86頁“你知道嗎”中的“美麗圖案”進行適當的修改,作為創設情境的素材,加以升華。上課伊始先創設一個欣賞情境,讓學生欣賞“你知道嗎”,讓學生感受一下這些圖形的美麗和奇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出示美麗圖案的動態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個個小的圖案在移動,最后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生2:我發現最后美麗的圖案是經過旋轉得來的。
師:說得真不錯。是的,藝術家設計出來的許許多多精彩絕倫的圖案背后還隱藏著數學知識呢!
請同學們再次仔細地欣賞構成美麗圖案的動態過程。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在上述導入環節中,筆者將教材“你知道嗎”中的美麗圖案稍作修改,利用Flash動畫演示生動形象的動態過程,這樣的處理,在課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被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由此被有效誘發,進而形成內在動機,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借力“你知道嗎”,豐富學習內涵
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嗎”欄目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結合教材內容、學生身心特點、知識經驗以及編排版面相機穿插的,編者一般都將最精華的部分進行展示,其背后往往隱藏著更多、更為深遠的知識結構群。因此教學中可以將其進行還原拓展,創設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特點的實踐活動,豐富其教學內涵,同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地發展。
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這一單元最后設有“你知道嗎”欄目,內容是“哥德巴赫猜想”。筆者以這一有效載體為抓手,搜索整理有關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成就,在數學拓展課上開展了一次數學閱讀實踐活動。又如,五年級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共有三次提到了《九章算術》這本數學名著,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名題追蹤”為主題的數學名著拓展閱讀實踐活動,以此豐富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望。
三、借力“你知道嗎”,提升思維能力
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內容中許多數學知識具有高度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人教版五下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是運用列舉和集合圖的方法。教材這樣編排是從學生學情出發,“分散難點,降低要求”,遵循了課改理念。但列舉法和集合法局限于兩個比較小的數字之間的計算,這也給一線數學教師帶來了困惑,對于一些數字稍大或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時,列舉法和集合法就顯得捉襟見肘。此時教材也作了相應的安排,將分解質因數、互質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等知識都放到了“你知道嗎”板塊,作為拓展內容。筆者在教學時將“你知道嗎”板塊中的拓展內容與新授知識緊密聯系,有機地融合在新課教學中。在運用列舉法或集合法完成相應的練習后,筆者提出問題:“A=3×4×n,B=3×7×n,求A、B的最大公因數”,使學生感知列舉法的局限,凸顯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找相同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的優越性,即A、B之間有相同的質因數3和n,所以最大公因數就是3n。這樣以例題內容為主題,鏈接出相關的拓展內容,能有效避免例題教學的局限性,使之所學的數學知識更具體、更系統,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你知道嗎”這一部分的內容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它生動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好教材中的非主流內容——“你知道嗎”,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讓“你知道嗎”板塊恰當介入,充分挖掘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觸及、分享數學的基本思想,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框架基礎之上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進而讓學生領悟數學思維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姜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閱讀材料”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12):99
[2]顏林忠.數學“你知道嗎”,要知道[J].江西教育,2017(35):11-1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