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霞
摘 要: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還有科技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微教育網絡平臺,在學校的教育中起到重大作用。在當今的新時代的教學中,利用創新各種微教育平臺搭建起家校合作的橋梁,服務于教育事業,這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教育與科技同步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 關鍵詞:微教育;創新;家校合作
近年來,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意識到社會高速發展對教育帶來負面影響的嚴重性,教育部也出臺了不少相應的教育政策,如要求開展“陽光運動”“第二課堂”“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等的教育要求,但還是無法完全保障和有效實施。
在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下,無線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設備(如智能手機、PAD等)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微博、QQ、微信被全國人民廣泛使用。這些新型的科技產品和應用程序給人們帶來了便捷和娛樂,但對培養下一代也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影響和障礙。特別是近年來因網絡游戲影響而誤入歧途、不思進取的青少年數不勝數,然而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是必然的。
在學校教學中我深有體會,只靠傳統的學校的教育是非常局限的,聯合家庭互相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而近年來,家校互補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受重視,研究這方面的學者越來越多,發表的文章也屢見不鮮。在當今社會,各種微教育平臺支持下的家校合作是正確的選擇,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家校合作的倡導和實踐者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說道:“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于如果沒有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么教師付出再大的努力,都不會收到完滿的效果。”由此可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非一般。美國學者戴維斯對家校合作的目的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四大類:為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利用社區存在的教學資源來豐富學校的教育;吸收家長參與教育決策等。
據記載,在英國,學校把家長聘為“教學助手”,目的是協助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在法國,學校設有“協調人”這個特殊職位,用于解決學校和家長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日本,成立有PTA家長協會作為家校合作的組織,在教育中起到無以替代的作用,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在新加坡,早就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主體的教育網絡。由此可見,世界各教育強國都是如此重視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的范圍是什么?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愛普斯坦也是家校合作的專家。他在《從理論到實踐:家校合作促使學校的改進和學生的成功》一文中,把家校合作的范圍擴展到社區,指出家校合作是“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共同的責任,打破了傳統的家校合作只是家庭(監護人)和學校(老師)合作的局限性,擴大了合作的范圍,增加了合作的主體。
傳統的家校合作主要是老師發現學生有問題時主動與家長溝通,或家長在發現子女存在問題時主動與老師聯系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顯得單調不靈活,不能集群體的力量和智慧。
微教育(QQ、微博、微信、家校通、微課掌上通等)網絡環境下的家校合作發生了巨大變化。可以隨時隨地參加合作和互動,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大大提高了合作的效果。在網絡平臺環境下人人可參與,互相討論交流。另外,網絡平臺有以實現匿名發言,可免去觀點數據出現錯誤的尷尬難堪。
經過幾年的推行和實施,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家校合作如火如荼。由于正在推行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思想不統一,合作觀念較落后;或者合作的內容片面、不廣泛;或合作的頻率太低,不能保證合作時間;或合作途徑單向聯系,不踴躍。
我是一名一線的教師,當了二十多年班主任,也是一名級長,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深深體會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使用了多種微教育平臺,有微信、微課掌上通、QQ、學校公眾號等,這些平臺使我的教學教育工作快捷高效。有了這些平臺,可以隨時隨地與家長溝通,可以輕松實現各種教育教學活動。
就說我校的家委會平臺吧。我們每個班都成立了一個這樣的平臺,并選出一名班委會主任和兩名副主任統籌和協助完成班務工作。開學初,班委會就會自行安排搞衛生、擺桌子、刷墻壁……他們都把學校當作了自己的家。在班委會主任的動員組織下,“六一”兒童節前,家長利用周末時間把教室布置得煥然一新、喜氣洋洋。桌子上擺滿各種水果和零食。當班中同學過生日時,家長總會送來祝賀的蛋糕供同學們品嘗,同學情立刻升華為兄弟親情。我校還成立了家長志愿者微信群,由群里的主任安排,每天由幾名家長輪值協助學校維持校門口放學時間段的行人和過往車輛的秩序,為孩子們保駕護航。就這樣,校門口的行車和行人秩序井然,以前學生放學橫過馬路的安全隱患消除了。
在實際操作和體會后,我認為家校合作微平臺具有簡單性、全面性、個性化、創新性的特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體會到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要想做好家校工作應終身不忘學習,充實自我,提高技能,不斷創新。我相信,經過努力創新,充分利用微教育平臺,搭建好家校合作的橋梁、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祖國的花朵定會燦爛綻放,國家的前途一定會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愛普斯坦.從理論到實踐:家校合作促使學校的改進和學生的成功[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