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創造現代教育新的發展生態。基于地理教學實踐,闡述了在“互聯網+”背景下,地理微課程在地理預習環節應用、希沃授課助手在地理課堂的應用、微信群在促進師生課后交流方面的應用、微信公眾號在拓展地理課堂方面的應用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的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地理教學;深度融合
“互聯網+”是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與各種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形式。信息化技術早已滲透到教育領域中,一場教育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發生?,F代移動電子設備(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與互聯網的推廣與普及,所產生了巨大的信息流悄然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生活習慣。尤其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電子設備功能強大,其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生活體驗的同時,也使人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學生也是智能手機使用的主要群體,作為年輕的一代,他們對利用智能手機互聯網獲取信息、社交、游戲、學習等方面的認知需求特別強烈。但是,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方面的不足使學生難以將這一新技術很好地應用到學習方面。
一、微課程助學生課前預習
微課是“微型網絡課程”的簡稱,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一教學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1]。對于學生而言,微課不僅指微課視頻,還包括學習任務單、微課配套的進階練習等。教師在課前將學習重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含學習任務單、進階練習等)上傳到班級的微信群、QQ群或地理微信公眾號共享,安排學生利用微課資源自主預習。學生根據任務單觀看微課視頻,完成進階練習,評價自主學習效果。學生通過微課預習,發現了存在的疑難問題,便于在之后的地理課堂上有的放矢地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微課視頻一般持續時間較短(10分鐘以內),主題突出,目標明確。這種“碎片化”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大有裨益。微課這種非接觸式的知識傳遞方式讓學生可以不用和教師面對面,就可以獲取到相關的地理知識。而且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復觀看,有效解決了地理課堂上學生理解層次差異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的困擾。要實現這一環節,對廣大的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短幾分鐘的視頻,凝聚著地理教師集體智慧。教師先要通過集體備課,探討重難點知識的處理,反復斟酌,明確思路,然后制作課件,錄制并加工視頻,設計與微視頻相應的配套進階練習。由于初中地理涉及的重、難點知識較多,大量微課資源的形成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團隊較長時間的共同努力。中、青年教師是微課制作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他們需要參考和借鑒老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完成微課設計,另一方面他們要獨立完成教學課件、微視頻的制作。微課程資源的開發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二、新媒體技術添課堂生色
科技的進步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希沃授課助手可以實現移動設備與多媒體設備的同屏教學,幫助地理教師去除講臺禁錮,增強師生互動。在同一無線網絡下,移動設備通過掃碼連接實現對多媒體設備的控制。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離開講臺遠程操控PPT,并且能利用移動設備對PPT中的內容進行實時批注,有效地提升了人機互動。授課助手幫助教師擺脫了講臺的限制,使教師更深入地走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課堂學習狀況,以便及時做出教學的調整。另外,授課助手還可以現場實現拍照上傳,相當于升級版的幻燈機。教師利用移動設備將學生的課堂習作當堂拍照上傳,讓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批注點評。這種新的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逐漸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學生自評是重新認知自我,建立自信的過程;生生互評是學生借鑒他人,自我反思的過程;通過教師評價,師生的思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
三、微信群搭課后交流平臺
初中的學習任務特別繁重,課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在校期間,地理教師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準確地把握學生存在的疑難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指導。建立班級師生的微信群,可以有效、高效地實現師生之間課外聯系。在微信群里,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困惑可以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其間,其他的學生也可以參與交流討論。師生之間通過文字、圖片、語音、甚至視頻等多樣的方式組織表達對某一(類)問題的理解。這種開放式的討論交流易于教師發現學生思維亮點或思維障礙,以便于今后對該(類)問題教學策略的調整。微信群很好地搭建了師生課后的交流平臺,這種教學方式拉近了師生心理距離,可以使教師引導學生更主動、更有效地利用基于互聯網的移動電子設備去學習。
四、公眾號拓地理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如果說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我們以教研組為開發團隊,建立地理學習微信公眾號——“又一村聊地理”,經常進行地理學習資源的推送。推送的學習資源豐富多樣,如用于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習的微課程、對考試典型試題的解析、對地理各專題學習方法的總結、對時事涉及地理問題的探討、地理趣聞等。微信公眾號逐漸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既是地理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又開闊了學生的地理視野。教研團隊經營微信公眾號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完善的過程。微信公眾號成為地理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它見證了地理教研團隊的提升,是學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參與課程改革的一張名片。
綜上所述,互聯網具有通融互聯的特點。通,即互聯互通,打破了時空限制?;诨ヂ摼W的微課程、希沃授課助手、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無障礙溝通與交流。融,即多元要素融合?;ヂ摼W助新理念、新技術、新教法融入并服務于地理教學,促地理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宋曉萍.談微課的設計原則與制作流程[J].甘肅教育,2016(6):50.
[2]王莉莉.翻轉課堂的創新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3):59-6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