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
摘 要:現階段,我國小學構建了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特征,以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標志的研究型課程體系,自此研究型課程體系成為學校主干課程之一。和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相比較,研究型課程在學生對各類學科知識和學習經驗綜合運用、自主選擇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改變學習觀念和提高思維品質等方面有重要的價值。以具體的實例分析了小學探究性課程運用過程中滲透的育人的理念。
關鍵詞:研究型課程;育人;德育
一、提出問題
自從課程改革以來,我作為基層教師一直致力于對德育研究型課程的研究。在實踐中,我以“主題式探究小活動”為主,帶領學生們探究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在活動中積極踴躍的態度是在基礎型學科教學中很難見到的。但是我也困惑于德育研究型課程和其他課程特點的區別。
二、概述案例
今天聽取了我校四年級李老師的一節品德與社會課程——《健康的生活》,通過老師對課堂內容的講解與歸納,對品德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感悟,并總結出該課程在課堂案例引用過程中,需與學生年齡段、個性以及學習能力等相結合,盡可能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事情和學習對象為例,充分發揮案例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示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是山東人民出版社所出版教學用材,其中第二單元為“健康的生活”,由三個活動主體構成——“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通過讓學生對美好生命的體驗,對酗酒、吸煙以及迷戀電子游戲等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危害進行深入探究,促使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系統養成。
教學目標:
第一,讓學生對健康生活與非健康生活有初步的了解與判斷,并對自我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學會對自己行為習慣的有效控制,促使學生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
第二,在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生活意識,對一些威脅人類健康的事物和行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學會并掌握對自身身體健康有效維護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
1.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加豐富
相關文件中指出:研究型課程是讓學生獲得整合了認識、情感和動作技能等領域等方面學習內容的一種經歷。以我帶領四年級學生開展的“歡樂卡通地帶”主題的探究活動為例。在學生生活領域中“卡通”只是可以觀看、欣賞的,而探究“卡通”是讓學生經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究的方式對卡通及相關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這樣的學習體驗和經歷是研究型課程的獨特之處:“既讓學生通過主動性的探究活動,體驗到親身參與研究的樂趣,提升其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探究使學生對社會、自然和自我的認識加深,培養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對社會進行關注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學會尊重、分享與合作,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探究型活動以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也因此成為學生心中的比較特別的作業。
2.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使其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研究型課程在選擇探究內容時都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活動一定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實際相符的問題進行研究。如“歡樂卡通地帶”的主題探究活動,選擇活動的內容時征求了學生的意見,在討論時發現大多數學生都看過卡通片,但是對于卡通知識、和卡通相關的產品認識和關注較少,因此根據活動興趣和主題要求,確立了這樣的主題。在具體的實踐中,和學生在作文中描述的一樣,我們一到中午的時間就忙得不亦樂乎。
四、案例延伸
開展研究型課程的過程是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成長過程,雖然課程的內容沒有具體的標準,是一種開放性和廣泛性的呈現,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也使我樂于布置這樣的特別的作業。但是在研究型課程中如果通過這種“特別的作業”的布置使其育人的目標得到落實,教師應該在此過程中注意:
1.全面了解,整體設計 研究型課程指的是學生在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研究并解決。所以就是應該在每學期開始時全面了解學生有探究哪些問題的興趣。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認知水平等幫助學生制定該學期的探究主題、對整學期的探究作業進行合理的設計。
2.搭建平臺,重視實踐 因為小學生缺乏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所以教師應該通過校內外平臺的積極搭建共同完成,在探究過程中,無論是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還是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都應該保證布置具體的探究任務,并且在學生的完成能力范圍內,主要強調小學生對實踐過程的參與。
3.課堂研討,探索方法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主要強調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解決相關問題,因此就需要教師利用課內時間集中對學生進行指導,也需要學生較多的利用課外時間,由學生個人或集體進行研究活動。一般在課表安排中一星期只有一節探究課程,所以教師應特別注意在課內時間點撥和指導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研究型課程育人價值研究課題組.探索發現綜合應用實踐創新:中小學研究型課程育人價值概述[J].現代教學,2013(7):109-110. [2]李紅.特別的作業:小學探究課中落實育人價值之反思[J].新課程(教研版),2013(2):62-6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