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 要: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既經歷著由兒童向成年人的轉變,又承受著來自學業和人際關系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心理波動較大,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因此,應當重視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他們成長的特殊階段,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青春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敏感,對于外界的評價更加關注,在學業和人際關系中也會面臨新的問題,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
一、青春期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特征
1.內心年齡的過渡性
青春期學生兼具少年的幼稚感和成人的成熟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過度追求不符合自己心理年齡的成熟感,容易使其處事方式具有矛盾性。他們一方面要求周圍人以成年人的評價標準看待自己,一方面又無法完全用成年人的方式解決問題,無法擺脫其內心的幼稚。
2.叛逆的心理狀態
青春期學生內心年齡處在過渡階段,喜歡以成年人的身份標榜自己,拒絕家長的管教和老師的教導。他們傾向于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就是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和家長吵架,不聽家長的管教,通過激烈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原因。
3.對外內心開放性
青春期學生接納新鮮事物的速度極快,對新奇的事物也有很強的好奇心,也更喜歡結交朋友,外出活動。但是對于老師、家長,建立交流就比較困難。他們寧可向外人傾訴自己的秘密也不愿意向自己最親近的人求助,其內心的開放性實屬有針對性,或者可稱為排斥性的開放。
二、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問題
1.情緒性焦慮
青春期學生的心思較重,難以集中精力。很多人在這一階段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果不明顯,而導致其壓力增大。對于優秀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不小的打擊,會使他們不斷地懷疑自己、質疑自己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對于學習較差的同學,可能就會破罐破摔,不再努力學習,會從其他方面來彌補自己的挫敗感。
2.心理承受能力問題
青春期不僅是學生心理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成長的重要轉折點。他們會面臨升學、人際交往、家庭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集中到一起對于心理年齡正在發育的青少年來講是一種無形的壓力。面對很多方面的失敗和變故,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承擔這份壓力,性格會變得焦慮、憂郁、自卑。而這一階段的心理變化更會影響他們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乃至影響他們未來的生活和性格。
3.人際關系問題
青春期學生大多數都處在校園生活之中,人際關系是他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涉及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家庭的關系三大部分。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往往圍繞在學習成績上,而這也是學生壓力的來源之一,這種重壓感是導致師生關系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學生之間會由于友情等情感以及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心思而導致其關系的不穩定性;在家庭關系中,家長出于關心和對孩子升學等問題的緊張,處理不好自己的表達方式更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從而導致孩子逃避家庭關系。這些人際關系問題都是致使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而青春期孩子還沒有能夠妥善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
三、應對青春期教育的對策
1.及時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為了能夠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在面對青春期問題的時候不要沖動處事。
其次,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教師,對有心理健康交流需求的學生及時提供心理幫助。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通過豐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開導。
2.幫助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要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對于消極的現實問題,學生需要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承壓能力,能夠獨立地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可以以這種能力保護自我、維護人格的穩定;另一方面可以正常抵御外來干擾。這樣,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3.學生學會自我暗示
學生一方面要對自己進行賞識性鼓勵,一方面還要提高內心的包容性。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避免自己沉浸在消極情緒中;一方面還要給周邊的人帶來好的情緒,不能任性地用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
青春期是學生的成長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會面臨許多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要細心引導,通過建立相關專業機構、鼓勵學生、樹立其信心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重要成長階段。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胡永萍.學校心理健康(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