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朋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閱讀教學的效率高低往往取決于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有效程度。所以,怎樣在小學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課堂里讓師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是當前每個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
【案例描述】
我們細細審視,認真反思我們的對話教學,不免發現一些泛化的對話現象。發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有些師生對話,其實并非真正的教學對話。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教育故事:
師:“李時珍為了編纂《本草綱目》苦不苦?”
生1:“苦,因為他走了好幾個月。”
師:“對的。”
生2:“不苦,因為古時候大家都是靠走路,所以他不會因為這個覺得苦。”
(班級哄笑)
師:“下次好好發言啊。”
這個案例是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經常見到的一種情形,教師大多時候都是在戰戰兢兢地追求課堂的“順暢”,不允許課堂出現半點“意外”。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的對話看似討論熱烈,卻只是各自為政,缺乏思想和觀點的碰撞。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一直向前趕,不讓學生看沿途的“其他風景”。不生成新問題,課堂顯得很程序化,單一又呆板。這種訓練有素專門做給別人看的對話教學很失真。我們現在的課堂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平等交流、共同朝一個方向探索邁進的過程,平等交流就意味著要學生人人參與,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
多元解讀,在對話中張揚個性。現如今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對課文有時候他們有獨到的見解,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他們內心所需求的,這樣的課堂是他們內心向往的。
【案例1】
《王冕學畫》
師:“你從王冕跟母親說的話中體會到些什么?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我覺得王冕很懂事,知道母親沒有能力再供他上學才說自己不想上學的。”
生2:“我覺得王冕是個善解人意的人,他是為了不讓母親內疚才這么說的。”
師:“你們的體會很深刻。”
生3:“我到覺得不是這樣,我覺得王冕當時確實不想上學了。你想啊,家里那么窮,他上學肯定只會讓家里更窮,讓自己和母親生活得更痛苦,還不如實際一點,放牛打工更適合當時他家的情況。”
我們不能說學生以實際的眼光來進行閱讀,他的體會就是錯誤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通過激烈的爭辯,相互補充體會,暢所欲言,重視觀點之間的交流,獲得閱讀收獲。
【案例2】
《李時珍夜宿古寺》學完之后
生1:“我覺得在那么艱辛的工作環境下,李時珍肯定覺得很辛苦。”
生2:“作者這樣描寫是為了襯托李時珍的刻苦鉆研的品質而已。”
師:“有道理,再看看對話,有不同看法嗎?”
生3:“我不同意你的說法,據史料考證,當時的生活條件確實很不好。”
師:“綜合一下三方的觀點,誰再說說自己的新體會?”
生4:“我覺得他苦。”停頓一下又說:“也不苦。”思考片刻之后,說:“古代肯定沒有現在發達,工作條件不好,肯定很苦。但他的成就感讓他感到不苦。”
教學中,教師很重視學生的新觀點,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逐漸體會文章的深層內涵。通過這樣在相互碰撞中交流切磋再總結,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要讓學生表露自己的思想軌跡,把他們思維的真實情況展現出來,避免簡單粗暴的“一言堂”。教師通過優化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深度、審美能力,在恰當的時機發揮對話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多方對話,讓學生逐漸深入地走入文本,縮短自己的理解與文本內涵之間的距離。
【案例反思】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而,即使是同一文本,對于學生也會生成各自不同的個性化理解,內容更為鮮活的課堂教學中的對話,能使學生眼界更為廣闊,情態更為開放,對許多問題的看法與結論往往更加多元化。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應得到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視,學生的個體感受和獨特體驗也應被珍視。在課堂對話中,教師需要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讓學生在閱讀課堂真正體會一把“心飛揚”的感覺。
參考文獻:
[1]米靖.論基于對話理念的教學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5(3):20-25.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3]巴赫金.文本 對話與人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22-25.
[5]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孫建軍.語文對話教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7]李曉琴.花開無痕 落地有聲:探尋閱讀教學中“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新策略[J].新課程,2017.
[8]桑小翠.注重“有效對話”,讓小學語文課堂碰撞出火花[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23):34-35.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