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英 徐旭萍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2)體會本文“形、事、理”相融合的特點,運用“形、事、理”相融合的方法自主賞析《青山不老》。
(3)感悟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巨大貢獻,理解“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形、事、理”相融合的特點,運用“形、事、理”相融合的方法自主賞析《青山不老》。
【教學難點】
感悟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巨大貢獻,理解“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教學年級】
五年級
【教學教材】
1.魯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26課:
《跨越百年的美麗》
2.四年級課本下冊28課:
《青山不老》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齊讀課題,這可不是一般的美麗,請你再讀課文,把這美麗的不一般讀出來。
學生齊讀。
二、授課
(一)形與事相聯系
1.形的認識
是啊,看到這個題目,大家都會想到主人公居里夫人外貌是怎么的漂亮啊!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描寫居里夫人外貌的句子,再用“-----”線劃出來,好好讀一讀。
課文中的描寫是什么樣的?指生讀。
學生讀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文中有個別詞語突破了單純的外形描寫,是哪些詞?——堅定、淡泊
這是兩個描寫居里夫人什么的詞?(神態)什么叫淡泊(不看重名和利)居里夫人又是如何地堅定,后文寫到了,請你拿起筆來,分別用“~~”和“——”劃出表現居里夫人堅定和淡泊的句子。集中在哪些段落?
誰能概括一下劃“———”和“~~”的句子?(通過三件事來寫居里夫人的堅定和淡泊)除了這些段外,剩下的寫了什么?(作者對居里夫的人贊揚和議論——說理,板書:形、事、理)
【設計意圖:(1)本環節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對居里夫人外貌的好奇,從文章中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外貌描寫,以此為引子,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2)從“淡泊”和“堅定”兩詞中體味居里夫人的主要性格特點,聯系上下文找出與這兩個詞語相對應的句子,也是對這兩個詞語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一種理解。】
(二)事的學習
預習時有的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主要是寫居里夫人的,為什么要寫鐳呢?
學生思考后,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點。
教師提示:讀居里夫婦研究實驗的過程,從中找到依據。
學生交流、評價、補充、辯駁。
教師總結: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鐳的形象和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經合二為一了。
【設計意圖:(1)在本環節中以小組合作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合作進行閱讀實踐,不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評價、補充、辯駁,鼓勵個性化的見解,傾聽學生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在辯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有據,做到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理的感悟
教師引導:對于我們剛才所說的,作者也有同樣的感受。請同學們讀第四自然段內容,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讀一讀,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同桌交流后,發表感受。
教師:議論性的文字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感受,現在請你把感受最深的那句話背下來,每一小組派一個代表來展示。
找兩個小組背誦。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學生的感受就是他對文本的理解,而背誦感受最深的句子,背誦不是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讀和背加深這種情感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對議論性語言語感的一種培養。】
教師引導:深情的背誦表達了對瑪麗的敬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此,我想你們對“跨越百年的美麗”定會有新的認識,能告訴老師跨越百年的美麗指的是什么嗎?
學生談理解。
教師小結:文章從“形”入筆,中間以“事”為主體,向我們詮釋了“美”這一哲理,形與事相聯系,從事中得出理,“形、事、理”高度融合是這篇文章的特點。
(四)以文帶文
作者梁衡寫名人居里夫人是這樣寫的,那寫普通人是怎么的?四年級時我們也曾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青山不老》,讓我們再來回顧。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處?(要求:有理有據)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都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形、事、理”相融合的寫作特點了。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感悟梁衡在寫人物傳記時所特有的形象描寫、事情敘述和議論融合的寫法,在領悟這種寫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具有相同寫法的另一篇文章,達到學習的近遷移。】
(五)拓展:走近作者
出示作者簡介,學生自由閱讀。
教師引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本節課學習的《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文章是選自他的《人杰鬼雄》一書,書中記錄了許多古今中外名人和偉人的傳記,希望同學們課下能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除了能讓你了解更多的偉人和名人故事外,還能進一步體會作者“形、事、理”相融合的寫作特點。
【設計意圖:向學生推薦一本值得讀的好書,讓學生在書中提高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做也是必須做的事情。】
三、作業
評讀:《人杰鬼雄》中的一篇文章
評價標準:(1)能否發現作者“形、事、理”相融合的寫作特點。
(2)評讀時是否能夠把事讀懂、把理說透。
(3)能否從字里行間深刻感受人物的品質與精神。
【設計意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除了監控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作業也是一種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學會的監控措施,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讀、去感悟,一課一得,把所得通過具象的作業體現出來,是我設計本環節的主要意圖。】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