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所以我們教師應用資源的眼光看待錯誤,轉化錯誤,利用錯誤。能否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它不僅關系到學生創新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是否得以進步和發展,而且關系到課堂教學是否真實,是否具有生機和活力。下面,筆者就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談幾點體會。
一、關注數學錯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反應十分敏感,不應把知覺對象只放在學生的正確反應上,更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錯誤。若對學生的錯誤細加分析,對癥施藥,反而更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的視角看待數學錯誤,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與學生一起經歷挫折,不斷鼓勵,就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如二年級學生學習完乘法后,我曾出了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解決:
1.有兩盤雞蛋,每盤里面放了7個,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2.有兩盤雞蛋,一盤里面放了7個,一盤里面放了6個,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發現第2題錯誤率挺高,有四個錯誤算式:(1)7×6=42(個);(2)7×2=14(個);(3)6×2=12(個);(4)2+7+6=15(個)。顯然學生是受了解決乘法問題的思維定式影響,沒有真正理解加法與乘法的聯系和區別。在引導學生列出正確算式后,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誰能巧妙地改動以上錯誤算式,就能獲得正確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1)式中只要把乘號改成加號就對了;(4)式中只要去掉“2”就行;對于(2)式和(3)式,學生又碰到障礙,我順勢啟發,能不能變成2個7或2個6呢?學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起,經過討論交流,學生想到可以看成兩盤7個再去掉1個或看成兩盤6個再加上1個。
二、轉化數學錯誤,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新課程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有很多生成性資源——學生的錯誤,這些內容在教師備課時可能無法觸及或者考慮到,教師不可能再牽著學生進入自己設計的軌道。因此,面對這一挑戰,教師需要考慮轉化學生錯誤的切入點和具體的過程,考慮如何“化錯為正”,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錯誤,修正錯誤,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求部分數應用練習時,我故意設計了這樣一個“陷阱”題:“梨樹8棵、桃樹有9棵,桔樹有10棵,桃梨和梨樹共有多少棵”這是一道多余條件的應用題,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選擇有用信息。在學生列式的計算中出現了下列四種情況:(1)8+9=17(棵);(2)8+10=18(棵);(3)9+10=19(棵);(4)8+9+10=27(棵)。不過在學生交流討論過后,終于弄清了8+9=17(棵)是正確答案。而我仍“將錯就錯”,引導學生“另外三個算式不是用于梨樹和桃樹共有多少棵,那是求什么呢?”根據8+10=18(棵)學生能明白是求梨樹和桔樹共多少棵?9+10=19(棵)是求桃樹和桔樹共多少棵?8+9+10=27是求三種樹一共多少棵。一題多用,學生在數學錯誤中獲得成長,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寬。
三、利用數學錯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寶貴資源——學生數學錯誤,應該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教師應該逐漸養成利用學生錯誤資源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我讓學生練習這樣的一道題,63-7。出現四種算式:(1)63-7=56;(2)63-7=64;(3)63-7=64;(4)63-7=54。顯然第2、3、4種題是錯誤的。我立即利用以上3種錯誤算式,引導學生思考錯誤產生的原因。把對錯誤原因的追究拋給了學生,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較好地分析出錯誤的原因,經歷這個分析原因的過程以后,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出現類似計算錯誤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又比如教學這樣一道題:歡歡和樂樂家都在長虹大道上,歡歡家離少年宮大約有3000米,樂樂家離少年宮大約有4000米。他們兩家的路程大約有多少米?
許多學生很自然地列式為:3000+4000=7000(米)
我并沒有著急指出答案的不完整,而是對學生進行提示,請畫畫線段圖再看看。
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很快發現還可能有另一種答案,4000-3000=1000(米)
學生在訓練中要面臨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敗,但在自己的探索下得到解決,學到的學習方法將會終身受用。
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由于學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知識的遷移,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個位上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對于這樣的普遍錯誤,我出示了一些具體數字,讓學生去驗證。通過驗證讓學生發現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進而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生不斷出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改進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就是學習能力獲得不斷提升的過程。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真實,鮮活。我們要善于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和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用“錯誤”智慧學生的大腦,用“錯誤”潤澤學生的生命。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