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美云
舞蹈演員在練習舞蹈時常常會面對一個大鏡子,觀察自己的動作是否規范。播音員練習朗讀時常常會錄下自己的聲音來反復聽反復改正。教師如何進行自我檢測,自我反思呢?我們常常運用的是我們的大腦,憑借自己的回憶來審視自己的課堂。但常常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并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即便有時候講了公開課,老師們進行評課,也存在一些不夠全面、不夠犀利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借用舞蹈老師和播音員的方法,利用科技手段——手機來幫助自己反思。用手機將自己的一堂課錄制下來,或是靜靜地自己觀課,或是邀請同事一同觀課,都是非常好的反思方法。
一、有利于自身素質的提高
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點,這個缺點也許是自己多年養成的壞習慣,也許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一些缺陷,但是教師是孩子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接近完美。
有一次我在觀看自己的回放時,發現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口頭禪——是不是,每次講完一句話總要問一句“是不是?”,而且語言表達太急躁,總是在提出問題之后急于馬上讓學生回答出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一個老師向我提出過,大概大家更注重課的流程設計吧。從那以后,我在課堂上特別留意自己的口頭表達,讓自己的語言簡練,做到不重復,沒有口頭禪,而且不再急于得到學生的答案,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我們在看照片時,第一個尋找的是自己,看看自己照得是否漂亮,其次才會看別人照得怎樣。同樣,我們在看課堂回放時,我們更注重看自己的表現,這樣更有利于幫自己改正缺點。
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往往習慣于在學生中間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這種做法都很自信,誰知當我看到自己的課堂回放時才發現原來自己走路太快,頻率太高,頻繁地在學生中間走來走去,讓人看了眼暈,估計學生也有這樣的感覺。而自己對這一切卻茫然不知。
我們常常會在網絡上觀看名師名家的課例,根據他們的教學設計甚至是他們的一些教學理念來設計自己的教學。但是自從有了手機錄像這個功能之后,原本自以為非常滿意的課堂在與名師課堂進行對比后卻發現原來自己與名師的差距不僅僅是教學理念更在于教師素養。
名師們的課堂總感覺他們與學生是那么的親近,他們的授課不是在“講”而是在“聊”,孩子們在自然的狀態中,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聽到的更多的是大聲吼叫,或者是教師的自我為中心的教學形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自己每天的形象是如此不堪入目。于是痛定思痛必須改正。
二、讓自己的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實際
我們通過自己觀課回放,可以和自己的教學預設進行對比,看看哪些方面我們在備課時沒想到。原因是什么,是教材處理有問題還是學生的預設存在差距?
一次講群文閱讀課——《巧妙的結尾》,原本是想引導學生發現文中的帶有暗示性的語言,但是有一個學生回答說他發現前文有許多可疑點。其實這可疑點就是我們所說的暗示性的語言,當時只是想小學階段,學生接觸了,了解了這部分知識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懂得那么明確。于是便順著學生的思路稱它們為可疑點了。當看了回放之后,我越聽越感覺有問題,其實課堂上就應當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是需要教師的一句話,就差把那層窗戶紙捅破了,但就是沒做到。這樣的教學經歷給我提了很大的醒,讓我自己的課堂更加嚴謹了。讓我在今后的備課中更多思考的是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究竟要引導學生學的是什么。
我們的設計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經驗,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那么當我們在觀看自己的課堂錄像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一些表現。當學生興味不足時,要反思原因;當學生興趣盎然時,要反思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們如此興奮。
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原本早已認識的生字教師依然要大講特講,那么時間一長,孩子的興趣沒了。到了中高年級,每次都是一個模式——分段、總結全文大意、理解詞句……這樣孩子們怎么會有興趣?這些都會在課堂上呈現出來。我們要用心地去反思和發現。
三、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表現
課堂上,我們往往只關注一些愛回答問題的孩子或者是一些學困生,但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孩子往往被我們忽略。那么我們的課堂到底怎樣?其實通過觀看課堂回放,也許就能發現一些端倪。
其實我們在觀看一些教師的課例也可以看到,在低段課堂上,一些孩子一次次地舉手,卻被老師一次次地忽略,最后,這些孩子便不再那么積極地回答問題了。在高段的課堂上,發現一些孩子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自己卻干起了別的事情,這樣走神的孩子卻被我們老師忽略了。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如何保護所有孩子的積極性,如何照顧到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地方。當我們發現了問題之后就要及時改正,爭取讓自己的課堂越來越精致,越來越受到孩子的喜歡。
科技在發展,教師的理念也在更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在的科技手段提升自我,促進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