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謹民
在傳統課堂中,語文教師通常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多數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內容,而近年來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它主要強調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講授,而是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可以讓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同時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也要勇于提出自身的疑惑,發散自身的思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學習的狀態,更好地掌握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內容,形成一種相對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
一、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設計教學流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將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自身教學的主要導向去設計具體的教學流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當學生處于一個相對愉悅放松的氛圍中時,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就會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在課堂進行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可以針對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由討論,逐漸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而對于學生存有疑惑的問題,教師在答疑解惑的同時也應該給予相應的指導。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需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并且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在學生發表觀點之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地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然后將自身查找的內容在課堂中和其他學生分享,最后引發大家的共同討論,通過這種以學生興趣為主要導向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這樣學生的自主意識就會得到明顯增強,同時在自主意識的影響下,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月球之謎》時,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不大,對于未知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播放和月球相關的一些視頻或者圖片,帶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并且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你想象中的月球是什么樣子?月球中有嫦娥嗎?我們可以去月球生活?……通過這種提問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表現欲望,提升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知識結構形成的還不夠完整,對于學習目標的了解通常不夠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知道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做些什么,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最終使學生逐漸建立相對明確的學習目標,小目標的設置對于學生來講時間更短,學生也能較為容易地達到,大目標的制定相對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容易失去耐心,缺乏前進的動力,最終出現放棄的現象。因此,制定可以在近期就實現的目標,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得到快速提升。如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詩時,學生可以先制定一個當天的小目標,即理解古詩中的主要含義,第二天再進行背誦,第三天則需要對相關內容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而在制定目標之后則需要注重對學生預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應該先向學生講授預習的主要方法,讓學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再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生課堂中的實際學習效果起著重要影響,做好預習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了解教師在每一個環節講授的重點內容。而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勢必要依賴自身,無論是對資料的查找還是對預習內容的理解,因此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輔助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對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使他們在遇到問題時進行深入學習,可以對學習起到推動和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小組探究學習的方式,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探究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注重學習資源的合理分配,使每個小組的學習能力都大致相當,這樣才能保證探究學習可以正常進行。同時教師也需要注重合理設置問題,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發揮自身的內在價值,這樣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探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發揮。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時,在運用小組合作模式時,首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時,組員之間要明確個人分工。然后,每個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分工主動去查找資料,詳細閱讀文章內容,主動探究文章中涉及的和自身分工相關的內容,在查找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能依賴教師講授,同時學生也會意識到集體的榮譽和自身的學習有直接關系,在學習中也會表現得更積極、活躍,一改以往被動、消極的狀態。通過參與實踐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實現自身教學理念和方式的創新,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而學生則需要注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