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昌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小組合作是合作學習中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數學教學中運用得較多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能充分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將小組合作巧妙地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使之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
所謂的小組合作就是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小組合作科學地運用到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將小組合作在數學課堂上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巧用小組合作,優化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計算是數學的基礎,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如果把數學科目比作一座高樓大廈的話,那么計算就是這座高樓大廈的根基,只有根基穩了,高樓才能屹立不倒,只有學生的計算能力扎實了,學生才能構建更多的數學知識。小學階段的計算,從20以內的加減法到100以內的加減法,再到兩位數、三位數的加減法,從乘法口訣到兩位數的乘除法,再到三位數的乘除法,再到四則混合運算,雖然都是數學體系中的基本組成部分,但是小學生依然會出現很多錯誤。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會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學生的錯誤率會得到大幅度的下降。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計算能力的練習。
例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個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出現位數沒有對齊、小數點沒有加入計算結果的錯誤之處。在引導學生計算這類題目時,每一個學生要先展開自主練習,然后小組學生聚在一起,互相分享自己的計算過程,互相檢查彼此的結果,互相交流各自出錯的原因。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會有意識地提升計算的準確性,學生會有意識地列出工整的計算豎式,學生的計算能力會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二、巧用小組合作,優化學生的列方程解應用題能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小學高年級階段的重點部分,也是小學高年級階段的難點部分。很多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或是束手無策,或是不能進行正確的解答。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集思廣益,就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展開充分的討論和交流,進而全面提升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
例如這道應用題:某養殖場養了一些小兔子,其中白兔的只數是黑兔只數的3倍。已知白兔比黑兔多8只,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有些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就不知道應該如何設未知數,不知道該如何列方程式了。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要先自主寫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其一,是分析題目,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該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就是白兔=3黑兔,白兔=黑兔+8;其二是設未知數,由第一步的等量關系可知,設黑兔有x只是比較合適的。假設黑兔為x只,那么白兔就是3x和x+8;其三,由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可以列出方程式為3x=x+8;其四,解方程,方程兩邊同時加減一個x,解得x為4;其五,檢驗,作答。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就各自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展開分析、討論。整個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就是學生的解題思路,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題思路,就可以很好地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巧用小組合作,優化學生的實踐活動
一位數學教育家說過:你看見了,你忘記了,你做過了,你記住了。這個“做”指的就是實踐活動。數學是一門源于生產實踐的學科,很多數學概念以及數學規律都能在實踐活動中直觀體現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實踐活動,進而引導學生高效地構建數學知識。
例如圓的面積,需要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將圓形卡片轉化成學生學習過的長方形卡片,進而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得出圓形的面積公式。但是圖形的轉化過程是比較費時費力的,學生需要將圓形卡片剪成16等分、32等分或者64等分、128等分,然后再將他們拼接在一起。小組合作背景下,學生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將圓形卡片等分成若干份;有的負責剪圓形卡片;有的負責拼接;有的負責觀看拼接后的圖形與原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互幫互助,共同經歷圖形的轉化和圓面積的探索,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均能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是新課改引領下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數學計算,展開問題解決的共同探討,展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讓小組合作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而讓學生形成較高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高紅春.小學第二學段學生數學學習動力的激發與培養探究[J].好家長,2018(88).
[2]李冬梅.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吉林教育,2018(3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