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占榮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展。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學生更應該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根據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有效策略
小學信息技術的開設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初步培養他們的信息核心素養,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充滿興趣地學習,課堂才會充滿生機和快樂,才會生機盎然。興趣也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根據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小學生對于計算機的上機操作具有濃厚的興趣,但這種興趣是表層的、膚淺的、短暫的。教師要想把這種短暫的興趣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就要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進而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
例如,教學甘教版信息技術“讓板報變得圖文并茂”,這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時讓學生學會插入來自文件的圖片,從而制作出圖文并茂的板報。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一開始就對學習內容充滿濃厚的興趣,教師出示了兩份同樣的板報,一份只有文字內容,另一幅則是用圖片修飾的板報,強烈的對比讓學生都覺得用圖片修飾過的板報更具美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看來在word中插入圖片能使文檔更加生動、形象。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在word中插入圖片。”就這樣教師運用不同的板報的對比,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思維快速帶入課堂教學中,為新課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
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教師并沒有按照傳統“教師先講、學生練習”的模式展開,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來當“老師”。這樣角色互換令學生感到新奇、新鮮,進而產生無限的學習動力。
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掌握操作的理論知識,為上機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接著讓學生根據理論知識自己制作一幅作品,教師從中選出做得較好的作品,讓這些學生上臺講解作品的制作過程,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知識的有效傳遞。也落實了新課改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總結插入圖片的方法:單擊插入—圖片—來自文件—選擇范圍—選擇圖片—單擊插入按鈕。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樣的學科特點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只需要教師適時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學生的興趣就會一觸即發,并產生自主動手探究的強烈愿望。因此,情境就是教學中的催化劑,也是連接學生與課本的紐帶。教師要把學習內容與學生心理發展需要巧妙地結合起來,并以此創設有效情境,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學甘教版“制作簡單的表格”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小明做事經常無計劃、生活無規律。上課遲到、忘帶作業等。為了提示自己有規律地生活,他決定制作一個作息時間表。該怎樣制作呢?這樣一個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問題立刻激發他們說的欲望,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等到他們興致高的時候,教師用大屏幕打出今天的課題:制作簡單的表格。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新課的學習中,此時教師再進行新課的講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小學生愛表現自己,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教學時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增強學生的信心。改變傳統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成為學生釋放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喚起學生無限的學習熱情。
如教學“創建個人網站”一課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利用模板創建網站。在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先為學生出示幾個不同的漂亮的網頁,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為學生介紹利用模板制作網頁的方法,讓學生按照此方法創建自己的網頁,并且說說自己的設計思路和主張,其他學生對照自己的網頁做出評價。這樣的展示不僅可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中學習他人的優點,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對于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和操作技術很有幫助。
總之,信息技術要結合新課程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開展知識的探索,進而全面提升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志文.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8).
[2]肖志仲.淺談如何創設高效率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10).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