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宏, 于 龍,王翠娟
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中醫科(北京 100020)
頸椎病與高血壓病均屬中老年齡段的常見病、多發病,且兩者往往同時存在。在治療頸椎病的過程中,經常發現頸椎的病理結構會因頭部轉動姿勢經常壓迫、刺激頸動脈,影響了頸動脈竇對血壓的調節功能,導致血壓異常[1-3]。隨著近幾十年來人們的工作性質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頸椎病患者逐年增多,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因此繼發“頸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亦隨之增高,頸源性高血壓與頸椎病的病理程度緊密相關,單純藥物降低血壓效果甚微,需治療頸椎病與降血壓同時并舉方可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4-6]。基于以上的治療思路,本院應用大秦艽湯治療頸性高血壓取得了較好療效,現闡述于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間收治的108例頸椎病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資料,依據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4例。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齡:45~75歲,平均( 58.51±9.46)歲;病程:7~21年,平均(16.35±9.93)年。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46~77歲,平均( 59.08±9.98)歲;病程:8~22年,平均(16.92±10.02)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診斷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7-8]。具體診斷標準:①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②頸項緊張,僵硬酸痛,頭痛、頭暈;③上肢或手指麻木等頸椎病表現;④血壓波動幅度與頸椎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⑤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頸椎病診斷。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知曉本院該研究內容后患者自愿加入并填寫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通過血清標志物檢測、影像超聲學檢查確診高血壓為其他疾病繼發者、原發性高血壓患者;②合并心腦血管病且病情嚴重者;③肝腎功能損害嚴重者;④精神疾病患者、意識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頸復康沖劑(國藥準字 Z13022204)10 g/次,2次/d,口服;3個月為1療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國藥準字H10950224),5 mg/次,1次/d,口服。
2.2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大秦艽湯服用,方劑組成:秦艽、白芍、云苓各30 g,當歸、白術、生地、熟地、生石膏各15 g,羌活、獨活、白芷、防風、黃芩各12 g,川芎、甘草各10 g,細辛3 g;加減:頸項強痛、牽于手臂者加雞血藤30 g、地龍15 g、乳香6 g,頭項畏冷、怕風、多汗加生黃芪30 g,伴有頭痛、眩暈舌苔白膩者加牛膝24 g、豬苓15 g、澤瀉12 g,高血壓服用西藥緩解不良者加銀杏葉、天麻各15 g,便秘嚴重者加火麻仁15 g、枳殼10 g、生大黃8 g。由本院中藥房統一煎制為湯劑,240 ml×2袋,于早、晚溫服,1d1劑;3個月為1療程。
3 觀察指標 治療1個療程(3個月)后,評估兩組療效。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德國MOBIL-O-GRAPH無創便攜式動態血壓監測儀,監測全部患者的24 h動態血壓。計算血壓負荷,指24 h中血壓超過正常范圍的次數占比;依據公式:24h動態血壓標準差/24 h動態血壓×100%計算血壓變異指數(CV);晝夜節律依據公式/(晝平均收縮壓-夜間平衡收縮壓)/晝平均收縮壓×100%計算,晝夜節律<0為反杓型、0~10%為非杓型、10%~20%為杓型(正常)、>20%為深杓型。患者頸椎功能使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估[9]。NDI得分越高表明頸椎功能障礙越嚴重。隨訪6個月,統計兩組復發率。
4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參照《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10]、《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評估。具體標準:以頸椎癥狀基本消失,舒張壓下降≥10 mmHg且血壓水平穩定于正常范圍內,或舒張壓下降≥20 mmHg為顯效;頸椎癥狀可見有效改善,舒張壓下降<10 mmHg,但穩定于正常范圍內,或舒張壓下降10~19 mmHg,或收縮壓下降≥30 mmHg為有效;以頸椎和(或)血壓未達上述標準或較治療前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為顯效、有效之和。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統計分析,其中等級數據均使用秩和分析,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分析,計數數據使用Pearson卡方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觀察組整體療效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臨床療效評估對比[例(%)]
注:組間對比,★P<0.05
2 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24 h動態血壓水平、血壓負荷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收縮壓、24 h舒張壓、收縮壓負荷、舒張壓負荷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h血壓水平對比
注:組內對比,*P<0.05;組間對比,★P<0.05
3 兩組CV與NDI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CV、NDI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V、NDI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CV、NDI對比
注:組內對比,*P<0.05;組間對比,★P<0.05
4 兩組血壓晝夜節律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血壓晝夜節律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壓晝夜節律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4 治療前后兩組血壓晝夜節律對比[例(%)]
注:組內對比,*P<0.05;組間對比,★P<0.05
5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中,觀察組復發率為14.81%(8/54),對照組復發率為38.89%(21/54),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7.967,P<0.05)。
頸椎病性高血壓病的病因是頸椎退行性變以及長期勞損、外傷等原因,使頸椎關節錯位或移位、增生、椎骨鈣化或骨刺形成,使位于第1~3頸椎橫突前方、頸內動脈后方、頸部交感干范圍內最大的神經(N)節并波及椎動脈受壓、頸動脈則在約3、4頸椎水平線處分為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此分叉處即是頸動脈竇之所在。頸椎病變會造成交感N功能、頸動脈竇血壓調節功能紊亂、使頸動脈、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起的血壓的升高。頸源性高血壓的特點呈波動性,血壓的變化與頸椎病的程度密切相關,單純應用降壓藥物治療本病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認為唯有在治療頸椎病的同時治療高血壓病方可取得較好效果[11]。
根據中醫學對于本病的辨證分析,本病符合中醫的“眩暈、痹證”范疇[12]。外因風寒濕邪、外傷、勞損,內因稟賦不足、氣虛血虧、肝腎虛損使頸項部位經絡痹阻,導致氣血蹇澀不暢,則會呈現頸項疼痛癥狀,氣血阻滯,難以榮養清竅,腎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故可出現眩暈等癥。本院根據中醫理論及辨證,特選擇古方“大秦艽湯”,在西藥治療本病的基礎上加用“大秦艽湯”進行綜合治療,力求治本,取得了較好療效。大秦艽湯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本方秦艽為君藥,其味苦、辛、藥性平,歸肝、膽胃經,其功能為清濕熱、祛風濕、止痹痛;多用于骨節酸痛、筋脈拘攣等癥,可祛全身之風。石膏為臣,降胸中之火,可緩解患者及方劑中有關藥物的辛燥溫熱之力。羌活、獨活、細辛、防風、白芷等祛風散邪,加強君藥散寒祛風之力,共為臣藥,其中羌活發散解表力直上頸項巔頂,通利臟腑、橫行肢臂,以消除頭項肩背疼痛見長,疏風定先養血,欲解表必亦固里。當歸、二地養血滋陰;川芎活血,白芍斂陰和血為佐藥,體現血活風自散,且氣能生血行血。用茯苓、白術、甘草補氣以健中渚為使藥,脾運濕除,則手足頸項康健。因風能生熱,用黃芩苦寒清上,石膏甘寒瀉中,生地滋陰涼下,以上共驅除頭項風寒濕邪,平逆郁而化火之勢。諸藥相配,兼加清熱之品,共奏祛風散寒止痛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秦艽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及鎮痛功效,應用于頸椎病的治療中可有效緩解病灶處的炎性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程度,并有良好的鎮痛、消腫作用[13]。羌活消炎、解熱、鎮痛,抗血小板聚集、促血液循環[14]。應用于頸椎病性高血壓治療中不僅可拮抗頸椎局部炎性反應,并具有抗凝作用因此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血壓平穩降低。獨活在消除局部炎性的同時,具有促使軟骨細胞的增殖以及抑制其凋亡的明確功效,對于改善頸椎軟骨組織具有理想療效[1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整體療效水平優于對照組,說明應用大秦艽湯治療后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通過治療兩組患者的24 h動態血壓水平與血壓負荷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提示大秦艽湯的可更加理想的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V與血壓節律均較前改善,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提示大秦艽湯具有穩定血壓水平,促進血壓恢復正常的晝夜節律,從而有利于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兩組患者治療后NDI均有所降低說明頸椎功能均可見明確改善,觀察組改善效果更為理想,提示大秦艽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頸椎功能障礙。我們對兩組患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隨訪,以觀察其復發情況,結果表明觀察組復發率為14.81%,對照組復發率為38.89%,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大秦艽湯具有較好的預防復發的作用,這一功效主要與大秦艽湯治療本病從致病根源入手,可整體調節患者機體的健康水平,從而有效的預防了疾病的復發。
綜上所述,大秦艽湯治療頸椎病性高血壓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可平穩壓低患者的血壓水平,促進血壓正常節律的恢復,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