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紅恩,陳團營,單海軍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鄭州 450000)
喘息性支氣管炎又稱哮喘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的上呼吸道非特異性炎癥疾病之一,兒童是BA的高發群體,其臨床表現為胸悶、氣促、咳嗽乃至呼吸無力等,患兒以干咳、喘息等反復發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1-2]。目前,西醫以大環內脂類藥物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雖能對病情控制起到一定的療效,但仍然不夠滿意[3]。近年來,隨著中醫對該病的深入研究,中醫在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的長足的進步[4-5]。本研究探討了小青龍湯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及對外周血Th1/Th2表達和肺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間,收治的156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納入標準:符合喘息性支氣管炎相關診斷標準[6],鼻炎分泌物及血清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近期未服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遺傳性肺部疾病,嚴重肝、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治療禁忌,大環內脂藥物過敏以及精神異常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例。對照組中男43例,女35例;年齡3~9歲,平均年齡(6.14±1.58)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78±0.77)年;病情程度:輕度19例,中度38例,重度21例。觀察組中男41例,女37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6.45±1.24)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72±0.68)年;病情程度:輕度20例,中度38例,重度2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化痰、平喘、止咳及抗感染等常規對癥治療。
2.1 對照組:給予阿奇霉素片(國藥準字H10960167)治療,250 mg/次,2次/d, 3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小青龍湯治療,組成:麻黃(去節)、芍藥、干姜、桂枝(去皮)、半夏、炙甘草各12 g,五味子、細辛各6 g。加水適量,常規煎至300~400 ml,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1劑/d,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①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情況;②血清Th1/Th2因子:IFN-γ、IL-10;③肺功能: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變化。比較治療前后兩組外周血T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使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分別檢測CD3+、CD4+、CD8+細胞活性百分數水平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ELISA法對IFN-γ及IL-10進行檢測,兩組肺功能指標采用德國SPIROSTIK肺功能儀進行檢測,本次研究中ELISA試劑盒來自默沙克生物公司。操作步驟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
4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咳嗽、喘息等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或改善80%及以上,胸部X線片顯示病灶恢復正常或減少90%及以上;有效:治療后咳嗽、喘息等癥狀及體征改善40~79%,胸部X線片顯示病灶減少40~89%;無效:治療后無改善或病情加重。治療后3個月,分別從體力(70分)、病情(26分)、一般生活功能(17分)、心理功能(26分)及工作狀況(9分)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7]。

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2 兩組患兒治療前免疫功能情況比較 見表2。觀察組治療后CD3+、CD4+、CD4+/CD8+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P<0.05),CD8+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及血清Th1/Th2因子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IFN-γ水平降低,IL-10、FEV1及MVV指標均升高,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細胞亞群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52例,有效2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87%(74/78);對照組36例顯效,24例有效,18例無效,總有效率76.92%(60/7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5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升高,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及血清Th1/Th2因子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支氣管哮喘屬中醫“哮病”范疇[8]。中醫認為哮病是素有夙根內伏,因外遇誘因引觸,導致痰阻氣道,氣道攣急,肺氣上逆,出現以呼吸氣促困難,喉間哮鳴有聲為特點的喘鳴癥狀的疾病[9]。近年來,隨著中醫學對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深入研究,中醫已成為了該病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祖國醫學中并無喘息型支氣管炎的病名,根據其臨床特征癥狀,中醫學將喘息性支氣管炎歸屬于中醫“咳嗽”、“喘癥”等范疇,其發病機制多由外邪入侵引起肺脾兩虛、內伏痰飲,當機體突感風寒,病邪閉塞而不出,致使機體肺塞氣逆,上犯迫肺,出現咳嗽、喘息癥狀;此外,由于兒童群體質虧虛、體質較弱、免疫力衰退等,亦是引發喘證的重要原因[10]。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既有小青龍湯治療“咳嗽”、“喘癥”的相關記載。本研究應用小青龍湯聯合西醫進行治療,小青龍湯方中麻黃、桂枝發汗散寒、解表祛邪,為君藥,具有化氣行水、宣肺氣、平喘咳之功效;細辛、干姜為臣藥,輔助麻黃、桂枝溫肺化飲、解表祛邪;芍藥和養營血、鎮痙、祛瘀;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收汗,對肺虛喘咳具有顯著功效;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鎮咳;炙甘草調和以上諸藥。因此,本方具有化氣行水、散風驅寒、宣肺平喘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IFN-γ、IL-10、FEV1及MVV等指標水平改善效果及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小青龍湯聯合阿奇霉素可顯著改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外周血IFN-γ、IL-10因子表達,提高患兒肺功能,臨床療效顯著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