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禾
記者獲悉,日前,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毅敏團隊承擔的“武南區域河湖水系綜合調控與生態恢復技術集成與示范(2017ZX07202006)”課題,在全面系統總結“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研究成果基礎上,精準分析了武南片區污染特征及水環境問題,結合區域水環境質量管理目標,開展了區域污染負荷與水環境質量關系模型模擬,制定了差別化污水排放標準和水質控制標準體系,在典型區域開展了河湖水系及湖蕩開展的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以及武南區域水環境監測預警與安全保障管理系統的構建,建立涵蓋了“源頭控制—管網優化-負荷削減-河道消納—水體治理—生態修復”的平原河網區水質全面達標和精準調控的水環境防治管理技術與工程技術體系,提出了復雜平原河網區域水質全面達標和精準調控總體方案,為武南區水環境全面達標提供了技術支持,并為我國解決河網密集區域水環境問題提供了分層次、可視化的技術示范和綜合方案。
武南區域水系污染強度高,污染來源復雜,河網復雜,調研武南區域內(特別是國考和省考斷面)河流水質狀況,課題組發現,永安河/永勝河目標監測物質相比較其他河流濃度較高,尤其廟橋斷面。另外,太滆運河的良久大橋斷面以及武南河、丁塘港的監測斷面需要關注。
“我們基于區域水體常規和特征污染物時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排水指紋信息數據庫的溯源方法、微生物溯源技術和多參數、多污染物分布特征的綜合溯源技術為核心,形成了復雜污染源精準溯源與解析成套技術,實現高污染負荷、復雜污染源水環境體系中污染源的精準溯源。”張毅敏說。
研究結果顯示,永安河及運河以北受人為影響較大,滆湖受人為影響較小;區域氮源主要源自生活及人畜糞便源和化肥源;永安河受到化工等工業源的影響,氮源主要來源于生活源和化肥;運河以北受到化工和電鍍等工業源的影響,氮源主要來源于生活源和農業源;滆湖受到人為影響較低,受到藻類生長等內源性影響。
常州市武南片區平原河網的水環境復雜,在分布式產匯污模擬、復雜水體環境模擬及多目標總量優化分配等管理支撐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張毅敏團隊結合區域水環境質量管理目標,開展了區域污染負荷與水環境質量關系模型模擬,核算了水污染物許可排放量并實現其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入河排污口-行業或排污單位”之間的逐級分配。根據不同區域的污染結構特征和水質改善需求,以水污染物許可排放量分配方案為指導,研究分區分類污水排放標準和水質控制標準體系,實現重污染流域污染源和水環境的差別化管理,為確保區域水環境質量全面達標提供了政策工具。
張毅敏介紹,課題以武南區域水質目標可達為核心,提出了區域水質全面達標和精準調控總體方案,建立了武南區域水環境檢測預警與安全保障管理系統及平原河網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體系,掌握了武南區域內(特別是國考和省考斷面)河流水質在示范工程、依托工程和其它治理工程實施后年度變化趨勢。
湖蕩濕地、溝塘支浜的消納調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即將完工的新孟河引江濟太工程對滆湖及河網水系生態影響突出。
團隊成員之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孔明介紹,課題組研發了高水力負荷下的入湖湖口生態攔截前置庫技術和河網水系水質凈化技術并進行工程示范。根據不同類型湖濱濕地生態修復的主要生態、環境目標,構建針對非點源污染物截留、凈化的湖蕩濕地生態修復模式。全面調查研究了滆湖臨湖養殖圩塘基底形態、水文水質條件、以及生態系統結構特點,提出了退圩還湖湖濱濕地恢復重建技術方案;研發集成了水位波動下湖濱濕地系統的構建及穩定維持成套技術。
以滆湖為核心的河湖相連水系的生態狀況破壞較為嚴重,河網水系凈化能力下降、消納調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即將完工的新孟河引江濟太工程可能對滆湖及河網水系生態影響的問題。
記者獲悉,課題組研發突破基于生態攔截、構筑物優化、植物群落配置的綜合集成的高水力負荷下的入湖湖口生態攔截前置庫技術,基于污染物就地消納與水系自凈能力增強技術的河網水系水質凈化技術,水位波動下湖濱濕地系統的構建及穩定維持技術,形成河湖水系調控與湖蕩濕地生態修復集成技術,在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的基礎上開展了生態攔截、湖濱濕地生態修復、河流水系凈化示范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其生態凈化能力,攔截和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實現了滆湖及河網水系水生態環境改善,水體生態功能提升的目的,也為太湖和其它流域河湖相連水系的生態修復提供了范例和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