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
近年來,不少基層黨校進入新老交替期,各基層黨校通過招聘、調動等各種渠道相繼引進了一大批青年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如何加快青年教師培養,推動青年教師迅速提高教學能力,早日站上主體班講臺,成為承擔黨校教學任務的主力軍,成為擺在各個基層黨校面前的重要課題。從青年教師自身來說,要想上好黨校專題課,必須把握好選課、備課、上課三個環節。
選好題、選對題是上好課的前提,基層黨校青年教師要想上好課,必須選擇合適的專題。什么是合適的專題,必須要符合三個標準。
符合政治標準。黨校不同于一般學校,“黨校(行政學院)是黨領導的培養黨的領導干部的學校”[1],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基層黨校的青年教師在選課時要注意“上接天線”。必須要時刻牢記、自覺堅持黨校姓黨,黨校教師姓黨的根本原則,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學習領會黨中央關于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樹立“用學術講政治”的理念,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通過所選專題的講授維護黨的形象,傳遞黨的聲音。
符合基層需求。基層黨校是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地方黨委的重要組成部門,因此,基層黨校青年教師選課要注意“下接地氣”。既然是基層黨校,在課程設置時就不能只有“陽春白雪”,還要有“下里巴人”。作為基層黨校的青年教師,在選擇上課專題時既要注意與中央保持一致,更要注意契合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實際需求,要把中央的理論、方針、政策與所在地方實際相結合,既要把握好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認清矛盾的特殊性,立足于服務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強筋壯骨”,所選擇的上課專題在基層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符合自身實際。基層黨校青年教師選課要注意與自身的學歷背景、研究能力、職位身份相匹配。首先是選課要符合自身的學術背景,基層黨校青年教師初選課最好能結合自己學術背景,找到契合自己所學專業的切入點,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選課要符合自身的研究能力,選擇一個教學專題之前,要問一問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是不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能否搜集到足夠的資料和素材,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第三是選課要符合自身的職位身份,基層黨校的青年教師一般剛剛走出校門,作為職場新人,雖然經歷了比較嚴格的學術訓練,具備一定的學術功底,但是往往比較缺乏實踐經驗,尤其是對基層實際缺乏了解,有時難免眼高手低。因此,選課時要盡量避免選擇對實踐經驗要求較高的教學專題。
備課是上課的基礎,也是決定一堂課成敗的關鍵環節。要想備好一堂課,要做到“四備”。
備上課對象。“黨校不是一般學校,黨校教育培訓對象不是一般學生,這樣的“不一般”對黨校師資的要求也不一般”[2]。基層黨校的培訓對象既不同于一般學校的普通學生,也不同于中央和省、市黨校的中高級領導干部,基層黨校的培訓對象主要是來自基層的普通黨員、村(社區)干部、一般公務員以及科級以下領導干部。培訓對象的不同也對我們青年教師的備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隨著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的門檻的不斷提高,以及大學生村官隊伍的不斷擴大,基層公職人員的整體學歷層次不斷提高,在基層公務員隊伍和村(社區)干部隊伍中不乏碩士甚至博士的存在,黨校教師和培訓對象之間在學歷層次上已經不存在“鴻溝”,再加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培訓對象在知識的廣度上已經不差于黨校教師,而相當一部分基層黨員干部在實踐經驗上甚至遠遠超過黨校教師。面對學歷層次不差于我們基層黨校青年教師而實踐經驗卻遠遠超出的培訓對象,基層黨校青年教師要注意從基層黨員干部的工作特點、學習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基層黨校青年教師也許在知識的廣度、實踐的經驗等方面不如一部分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但是黨校教師在專業的深度、理論的高度、觀察問題的角度等方面卻具備優勢,基層黨校青年教師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通過有針對性的備課讓學員有啟發、有收獲。
備理論框架。理論框架是一堂課的骨架,理論框架完備,一堂課就成了一半,因此,基層黨校青年教師在備課時要先構筑好理論框架,這樣在課堂上,就不怕講課思路不清晰,不怕理論講解不準確。拿到一個課題之后不能急于下手,首先要明確課題主旨,以此為中心理順邏輯關系,層層深入、抽絲剝繭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一目了然;其次要明確框架結構,要明確課題要分為幾個部分,每一段預備講什么內容,段與段之間如何銜接過渡都要做到有所設計,在內容上要確保前后呼應、過渡自然,這樣在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慌。
備案例資料。如果說理論框架是支撐一堂課的骨架,那么案例資料就是讓一堂課豐滿生動的血肉。一堂課如果脫離了案例、素材單講理論、觀點,難免失之干癟,缺乏說服力,如果每個觀點都有新穎貼切的案例來加以說明,一堂課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但是黨校教育培訓的特殊性,決定了黨校課程一般沒有專門的教材和教輔資料,一切上課的案例、素材都需要黨校教師自己搜集。一方面青年教師在平時就要注意做有心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的時候遇到合適的素材要及時保存,可以把相關素材制作成PPT集中保存,方便備課時查找使用。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臨時抱佛腳”,在備課時圍繞上課主題和特定班次的具體要求,從書籍、文獻、網絡、社會實踐等各個渠道去搜集相關資料。
備講稿課件。青年教師初上講臺往往缺乏對一堂課的整體認知,框架搭得再好,資料收集的再全,如果沒有講稿,心里還是沒有底氣,還是會顧此失彼,造成上課效果不佳,甚至出現教學事故。因此青年教師在備課時最好準備完整的講稿,將上課時要講的內容、前后銜接的串詞、準備的“包袱”完整的寫出來,同時在寫講稿的時候也是對備課內容的再熟悉、再完善、再研究,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做到有的放矢。而課件(PPT)作為上課的輔助工具在當前的黨校教學中已經越來越普及,精心制作的課件,條理分明、一目了然,借助適當的圖片、表格、音樂、視頻等元素,既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緩解學員的聽課疲勞,也能夠增強上課的說服力,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上課是一堂課最終亮相的環節,備課備好了,有了優秀的“劇本”,如何將其完整的表達出來,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到“三要”。
表述要生動流暢。一般認知中可能認為黨校理論課堂會很枯燥,對普通學員不是那么友好,但是事實上,了解黨校課堂教學的人都知道,凡是黨校精品課程,不管所講專題內容有多么深奧,能達到一堂好課標準的黨校理論課,它的語言表達都是生動流暢的,基本都能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青年教師要做到在理論課堂上表述生動流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加強口才訓練,黨校教師歸根到底是靠“嘴”吃飯,青年教師更加要克服羞澀心理,多和不同的人交流,積極參加學校和機關組織的各類說課比賽、演講比賽等,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找到契合自己的表達風格,黨校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上課風格,有的教師幽默風趣,課堂氣氛活潑生動;有的教師語言簡潔精煉,常常一語中的、入木三分;有的教師娓娓道來,上課深入淺出,給人以啟發……黨校青年教師也要找到契合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節奏,這樣在上課時才能給學員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注意涵養功底,要做到表述生動流暢,關鍵是教師自己先學深悟透,在自己消化透徹的基礎上才能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做到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情緒要飽滿激情。黨校教學有其自身特點,一堂專題課動輒一百分鐘、兩個小時甚至半天,不僅是技術活,有時還是體力活,尤其是長達半天的專題課,教師上課消耗很大,如果沒有飽滿的激情,一般教師很難堅持下來,也難以保證課堂效果。教師上課情緒飽滿,上課的感染力就比較強,也便于集中學員的注意力,更能“抓住”學員,課堂教學的效果也能得到提高;而如果上課沒有激情,即使上課的內容再好,教師講的有氣無力,學員聽的也是昏昏欲睡,無法達到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目的。青年教師上課情緒不夠飽滿、激情不足一方買面是初上講臺的羞澀心里,即使事前備課準備比較充分,但是真正站上講臺,面對學員,還是會產生緊張情緒;另一方買面是青年教師實操經驗不足,對自己上課不夠自信,導致自己底氣不足,上課激情不起來,這些心里都需要青年教師加以克服。要發揮青年教師的蓬勃朝氣,對黨校教學事業充滿熱愛,對上課專題充滿興趣,這樣才能形成“正循環”,青年教師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也能不斷培育自信心,加快提高教學水平,盡早成長為黨校名師。
分析要深刻透徹。當前基層黨校的主要培訓對象既不缺乏知識更不缺乏實踐經驗,他們到黨校培訓一方面是強化黨性錘煉,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提高理論修養,學習怎樣用理論分析實際。因此,青年教師要上好黨校專題課必須要有一定的深度,切忌浮于水面、人云亦云。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中央黨校王東京認為,“黨校講課要把握好三個維度,即理論維度、歷史維度、現實維度。不結合歷史與現實講理論,理論沒有針對性,那是無的放矢;而離開理論與歷史講現實,又難免就事論事,缺乏深度”[3]。黨校青年教師一般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但是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上課時容易就理論講理論,就文件講文件,沒有歷史比較,不與現實聯系,教師講起來空洞無物,學員聽起來單調乏味,教學效果不佳。青年教師在上課時不僅要講清楚是什么,還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挖掘現實問題背后的理論支持是什么,然后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路徑。當然理論聯系實際不是要求青年教師針對具體的事件、問題開方拿藥,而是通過教學讓學員掌握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立場、原則、方法,讓學員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基層黨校青年教師想要上好專題課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只要把握好選課、備課、上課三個環節,注重日常積累,加強總結反思,青年教師一定能夠持續取得進步,成功站上講臺,為基層干部教育培訓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1]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9)
[3]王東京.我的教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