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歡 李華娟
【摘 要】本文基于對東盟來桂留學生的調查研究,從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和社會行為傾向四個方面分析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和生活期間的社會心態狀況,提出培育來華留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路徑:以完善政策和管理體制為核心夯實來華留學生管理基礎,以校園管理為抓手提升來華留學生管理水平,以文化教育為重點增強來華留學生心態的引導和培育,以心理干預為保障提供來華留學生心理咨詢和疏導服務。
【關鍵詞】社會心態? 來華留學生? ?培育路徑? 東盟? 廣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29-02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教育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入開展,我國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逾49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來華學習。廣西是我國對接東南亞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重要窗口,是東盟國家學生出國留學的首選地,到廣西學習的東盟留學生數量居我國各省區之最。留學生群體已然成為我國社會群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社會歷史文化差異給來華留學人員管理工作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來華留學人員數量的快速增長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有所增加,給校園管理及社會治理增添了難度和風險。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及維護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來華留學生的社會心態,培育來華留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對建設平安校園,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心相通,助推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來華留學生社會心態現狀分析
社會心態一般指在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社會類別中的社會共識、社會情緒和感受以及社會價值取向。來華留學生受雙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跨文化影響,具有該群體獨特的社會心態特征。結合王俊秀、馬廣海等學者的研究,以及來華留學生的特征可知,留學生社會心態內容主要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和社會行為傾向四個方面。經實證研究發現,來華留學生社會心態整體呈現良好、正面、積極的趨勢,但個別指標得分中等,尚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一)來華留學生社會認知現狀。在社會心態的四個內容中,社會認知的整體得分最高,留學生在華生活期間體驗到的社會安全感、支持感、公正感和認同感最強。在社會安全感上,留學生認可當地的治安,能夠放心生活、居住、出行、進行日常交往;在社會支持感上,留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學校、老師、同學等當地機構和人群的關心和幫助;在社會公正感上,留學生能夠正常使用當地大部分的公共生活和學習設施,受到當地團體、組織公正、平等的對待;在社會認同感上,留學生能夠適應、接受和認可當地的政策制度、生活方式、與當地人交往等。留學生在社會認知上的良好體驗為他們在華順利生活和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礎,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為留學生在華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來華留學生社會情緒現狀。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情緒相比其他三個內容整體得分略低,大部分留學生出現焦慮和抑郁的情緒體驗,部分學生出現痛苦和恐慌的情緒體驗。其中,以性別和國籍分類,呈現出男性的情緒得分低于女性,印度尼西亞籍學生的情緒得分低于其他東盟國家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男性在語言學習上不如女性更有優勢,在情感排解上比女性更內斂,在專業選擇上以工科居多,學習壓力比女性大,因此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在國籍差異上,其他東盟國家無論是在地理環境還是語言文化上都與中國更為相近,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亞學生更難適應在華的生活,因此在社會情緒上更顯負面。但究其根本,主要是跨文化適應帶來的影響。來華留學生從母國來到留學國,受到兩種社會制度、思維方式、語言文化等的沖擊和影響,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難免在心理上出現暫時的適應障礙。可見,社會情緒成了來華留學生社會心態中最易變動和最不穩定的因素。
(三)來華留學生社會價值現狀。社會價值包括文化觀、人際觀和消費觀。來華留學生的社會價值整體得分較高,留學生普遍喜歡、認可中國的文化,包括中國的民俗、飲食、文學、戲劇、傳統技能技藝等;留學生普遍認可和接受當地的人際交往和相處模式,能夠主動與當地人交流往來,融入當地組織和群體;另外,留學生最喜歡中國的消費模式,對中國電商、“互聯網+”等營銷模式和支付模式表現出喜歡、認可的態度,中國物資豐富、物流便利、消費模式創新等提升了留學生在華生活的幸福感。
(四)來華留學生社會行為傾向現狀。社會行為傾向主要包括矛盾化解策略、公共參與行為傾向、公共道德行為傾向和就業發展行為傾向。結果顯示,留學生在遇到苦難和矛盾時,大部分能夠采取合理、適當的方法和途徑進行解決;主動融入集體和社會,愿意參與各類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等;在遇到涉及公共道德和社會公德的事件時,愿意指出或制止不良行為;在就業問題上,部分留學生愿意繼續留在中國發展,但是大部分選擇回國就業??梢?,留學生大部分能正確認知自己的狀態和行為,采取合理的行為模式,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并且成為當地群體的一分子。
二、培育來華留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路徑
(一)筑牢基礎:以完善政策和管理體制為核心夯實來華留學生管理基礎。筑牢政策和管理體制的基礎,能吸引眾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使留學生認可我國的社會環境,肯定我國的留學政策和管理水平,相信我國的教育理念和實力,在留學生心中埋下良好的社會心態種子,并且培育種子生根發芽。因此,我們要完善有關來華留學工作的政策、制度、法規,以及建立和完善來華留學生管理體制。一是制定優惠的留學政策,加大對來華留學生的資金投入,設立國家級到地方級獎學金,建設條件優越的留學生宿舍樓和教學樓,提供優秀的教育資源等。二是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和制度,從留學生入學、教學和生活管理為留學生提供優越的留學體驗。在政策和制度的導向和護航下,留學生在社會安全感、支持感、認同感、公正感體驗上能夠得到基本滿足,進而擁有良好的社會情緒、社會價值,樂意參與我國社會活動。
(二)推動關鍵:以校園管理為抓手提升來華留學生管理水平。校園是培養和管理留學生的主要陣地,抓好抓實校園管理是引導和培育來華留學生社會心態的關鍵,教育和監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學生教育管理機制和制度,成立留學生工作領導小組,配備齊全的留學生管理隊伍,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使留學生上課、考勤、住宿、請假、外出、社團活動、宗教活動等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學校是最直接接觸留學生的主體,強有力的校園管理能為留學生學習和生活提供優越的條件和保障,降低留學生問題事件發生率,有利于穩定和諧的社會治理。
(三)強化重點:以文化教育為重點增強來華留學生心態的引導和培育??缥幕绊憥淼膬r值觀差異是造成留學生社會心態,尤其是社會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原因,而文化教育是促進文化認同,縮小價值觀差異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文化教育包括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教育,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方面通過開設新生教育、必修課、選修課、系列講座等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則形式多樣,比如發揮學生社團作用,成立留學生聯合會、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等;組織留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文體競賽活動,比如漢語大賽、歌曲大賽、民族傳統體育類賽項等;開展文化實踐活動,與各高校聯誼,深入農村、社區進行語言和文化實踐;開展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周、美食周、民俗周等。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內核,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培育留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從而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國際人才。
(四)建立保障:以心理干預為保障提供來華留學生心理咨詢和疏導服務。在來華留學生社會心態各項構成要素中,社會情緒狀況最不穩定,反映的問題較明顯突出,及時必要的心理干預對良好社會心態的引導和培育有著重要意義。來華留學生社會情緒得分較低反映了留學生在華期間容易焦慮、抑郁和痛苦,嚴重的話將會引發心理危機,危害自身和他人健康和財產安全,必要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預防干預、健康促進等措施能幫助留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適應多元文化沖擊的影響,做好不良情緒的疏導,克服心理困擾。學校和社區醫院針對來華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開設心理干預服務,能為留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宜音.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J].社會學研究,2006(4)
[2]王俊秀.社會心態的結構和指標體系[J].社會科學戰線,2013(2)
[3]馬廣海.論社會心態: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會科學,2008(10)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