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創新思路與方法,從產教融合“五對接”、寓教于樂“四遞進”、課程教學“六循環”、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實訓實習實踐一體化、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論述基于“五對接”的“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和應用。
【關鍵詞】物流管理 “五對接” “四遞進” “六循環” 一體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71-03
在高職物流人才培養進程中,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厘清教學理念,基于產教融合,運用各種方法制定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顯得尤為重要。產教融合強調“五對接”: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對應產教融合中的“五對接”要求,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根據國家職業標準,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構建課程體系,并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的課程教學模式。本文擬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產教融合和一體化教學相結合,探討一種基于產教融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基于“五對接”的物流管理專業“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現狀與存在問題
在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過早期物流教學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的試驗和推廣,一體化教學模式在2013年開始成為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熱點。然而,伴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其中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一方面,一體化教學發展如火如荼。項目式教學、信息化教學、智慧課堂、智能教學、互動教學等各類教學方式不斷涌現,一體化物流教學呈現常態化、個性化、智能化。另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第一,認識不足。大部分人認為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只要有物流實訓室開展實訓教學就夠了,忽視了教師教學技術、教學軟件、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推動作用。第二,業務不熟、實踐不力。對企業和單位的物流業務不熟悉,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第三,理實分離,技能不足。照本宣科的情況還很嚴重,因實訓軟硬件條件的制約,無法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第四,教學缺乏創新,信息化程度低。
那么,如何開拓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建設路徑?如何解決物流學生技術能力培養與真實崗位脫節的問題?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如何提高?對此,可通過構建一套全新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來解決以上問題。
二、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創新思路與方法
(一)思路
1.針對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模塊不明的問題,基于“五對接”,應用構建法和多元智力理論,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構建教師樂教、教而樂學、學而樂賽、賽而樂創“四遞進”教學結構。
2.針對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路徑不明的問題,采用“六循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路徑。按照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規程,在典型物流業務項目中進行一體化教學。
3.針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技術能力培養與真實崗位脫節的問題,在課程集成上,可搭建全程監控的混合式物流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體系。根據“1+X”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根據職業功能搭建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將相關物流專業課程放到企業實境中。
4.針對物流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建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三層面保障體系。指導專業教師從物流意識、物流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平臺三個層面達到知行合一,通過自學和參加培訓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
(二)方法
1.構建法和多元智力理論。從“五對接”出發,應用構建法和多元智力理論,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構建教師樂教、教而樂學、學而樂賽、賽而樂創“四遞進”教學結構。
2.調查分析法。調查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規程及一體化課程開發的科學性、梯次性、可操作性和規范性原則,在物流典型業務項目的課程教學中分析“六循環”路徑。
3.實踐研究與實證分析法。環境上,深入企業一線開展深度產教融合,多平臺進行試驗并搭建全程監控的混合式物流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教學環境,根據“1+X”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根據職業功能搭建物流實踐教學環境。
4.項目分析法。預先分析研究教學典型項目,對有關物流教學做一體化的文獻進行量化處理、評判記錄和現狀分析,得出有關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的現狀結論。
5.設計與開發研究法。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設計與開發基于“五對接”的物流管理專業“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展“知行合一”“四遞進”“六循環”實踐,并且進行應用、評價和檢驗,進行至少三輪開發研究和行動研究。
三、基于“五對接”的“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和應用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教學改革,2013年以來進行了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面向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發展進程中存在的模式不清、路徑不明、理實分離、技能不足、效果不佳、創新缺乏、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依托“基于業務流程的國際物流單證實務課程教學一體化模式研究”等系列項目進行教學改革。該模式基于“五對接”,應用構建法和多元智力理論,按照產教融合和因材施教理念,創建了樂教、樂學、樂賽、樂創“四遞進”教學結構、一體化課程的“六循環”教學路徑,全程校企監控的混合式物流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環境,三層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保障體系,形成了基于“五對接”的物流管理專業“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該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如圖1所示。
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
(一)宏觀上產教融合“五對接”
按照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等“五個對接”的理念,確立總目標是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二)結構上寓教于樂“四遞進”
本項目貫徹產教融合和因材施教理念,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構建教師樂教、教而樂學、學而樂賽、賽而樂創的“四遞進”教學結構。以寓教于樂結構研究為主題,首先比較國內外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研究現狀,其次挖掘寓教于樂教學模式的內核—— 教學上的正面鏡面效應,運用頭腦風暴法、主成分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業務流程研究法分析鏡面效應的教師苦教、勤教、樂教三層次,之后提取出寓教于樂四步遞進過程,即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學而樂賽、賽而樂創的遞進過程,并開展實驗,在企業專家、課程專家、教師、學生的反饋中不斷改進教學結構。
(三)中觀上課程教學“六循環”
按照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規程及一體化課程開發的科學性、梯次性、可操作性和規范性,在典型物流業務項目的教學中構建“六循環”,即國際物流項目循環、物流企業運營項目循環、物流技術技能項目循環、物流信息化教學項目循環、實踐知行合一循環、教學做循環等“六循環”。把項目訓練課程放到物流企業中進行,開展知行合一與教學做實踐。
(四)微觀上形成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
根據“1+X”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根據職業功能搭建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見圖2),將相關物流專業課程放到企業實境中,通過能力對標、進企實操,解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技術能力培養與真實崗位脫節的問題。
(五)實訓實習實踐上一體化
1.校內實訓實踐。針對物流課程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形成全程監控的混合式物流實踐一體化教學環境。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校內學生學術活動平臺和校外專業實踐平臺,強化學生學習監控和實習監控環節,實現學生學習畫像和精準對崗電子化。通過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校內學生學術活動平臺和校外專業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解決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個體輕合作的問題。結合理論講解和案例教學,認真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引進模擬物流管理教學軟件和設備,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完成各項模擬業務操作的同時鞏固理論問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2.校外實習實踐。堅持開展校外專業實習實踐。定期組織學生到物流企業教學實踐基地進行課程實習,直接與企業對接。在校外訓練課程上,通過GPS和信息系統實時監控實踐過程。以蘇寧“618”校外活動為例,監控結果分析顯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2018級五個班學生214人,共在蘇寧開展項目訓練課程8天,每人65工時,五個班總工時為13910工時;總出單量為295993件;平均每天出單量為36999件,人均每小時出單量為21.79件;人均時效率最高的為6月16日、17日、18日和19日,正好是“618”前后的訂單高峰期(見圖3);從學生滿意度和人均時效率來看,每天7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是最佳的。
(六)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從物流意識、物流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平臺三個層面努力,不斷參加培訓和學習以提升專業知識、管理能力、企業工作能力和一體化課程開發與教學組織實施能力。一方面,走出去,學習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打造智慧物流教室,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微課、直播教學、虛擬演示、微信平臺等五種教學技術,實現教學過程的大信息、多媒體、全開放、高效益。
本文針對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基于“五對接”的物流管理專業“四遞進”“六循環”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建設和應用。該教學模式體現了四個方面的創新:首先寓教于樂結構新,即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學而樂賽、賽而樂創“四遞進”式教學結構貫穿一體化的全過程;其次教學循環路徑新,全過程是基于“五對接”,按照產教融合和因材施教理念,創建了國際物流項目循環、物流企業運營項目循環、物流技術技能項目循環、物流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項目循環、產教融合知行合一循環、教學做循環的“六循環”體系;實踐方式新,即創新了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到企業中去學、訓、創,強化教學做一體,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提高師生技術技能并有所創新;教師能力培養做法新,即在教師知識能力培養上,通過三層次的個人提升和培訓,提高教師教學做和科研、教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明,夏松,秦海波,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子世界,2018(23)
[2]郝杰.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怎么轉?山東研討會提出新思路[J].紡織服裝周刊,2018(26)
[3]譚波.創新思維下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寓教于樂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8(6)
[4]吳海鵬.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33)
[5]黃艷.職業教育新型術科教學模式的探討[J].廣西教育,2017(47)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