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丹 包虹明
【摘 要】本文闡述高職校園文化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分析國際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本土文化面臨考驗、不同文化差異較大、閱歷與見識妨礙交流等問題,提出國際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依托節日活動、課程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設與國際化相適應的制度文化,促進留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暢通中外師生文化交流平臺。
【關鍵詞】國際化? 高職? 校園文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74-02
一、高職校園文化的國際化發展趨勢
目前,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積極參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越來越多學生到中國留學,廣西2018年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15217人,是留學生超1萬的省區之一。留學生人數是衡量學校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職院校留學生人數增加及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是校園文化國際化的基礎與前提。
在2017年7月1日頒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中,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合力締造的精神圭臬,其構成環境對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國際化校園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培養國際化高素質技術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國際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營造國際性、包容性、開放性、和諧性校園文化。
廣西是面向東盟的“橋頭堡”,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廣西首府南寧市,是南寧市政府舉辦的高校及首批28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之一。該校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承辦規模較大、級別較高的國際活動及賽事,吸引了來華留學生、外籍教師到校學習與交流。從2017年招收第一批50名留學生開始,留學生人數每年呈倍數增長,目前每年吸引300多人次留學生到校學習,輸送100多名中國學生到國外學習,承辦國際活動涉及境外人員達到2000多人次,聘請有美國、泰國、越南等國家的外籍教師。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匯聚在校園,學生能夠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交流,接觸到越來越多異國他鄉的不同文化。
二、國際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校園文化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分別是校園硬文化與校園軟文化。校園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如校園建筑、學校設備等。而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是國際化校園文化的內核,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本文僅研究校園文化的內核—— 校園軟文化。校園軟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制度等多元要素的綜合顯現,國際化的校園文化需要多國文化在校園交流中發酵、激蕩、傳播、發展。在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往往面臨以下問題:
(一)本土文化面臨考驗。校園文化在國際文化與本校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因此,我們在實踐探索時,要思考如何在發展中堅守、發揚原有的本土文化。高職校園文化根植于特定的校園環境,厚植于相對閉合的學校教育教學各項活動中。從文化特性看,隨著校園人員的變更、制度的更迭,會不斷有選擇性地吸收外來的文化,存在一個與外界變換、不斷嬗變的開放過程。隨著國際化的進程,國內外人員的流動也會使校園文化發生變化。這使得本土文化受到較大的沖擊。
(二)不同文化差異較大。文化差異是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回避的客觀問題。制度文化建設不單要考慮習俗習慣的區別,還要考慮文化的差異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學生,大多恪守規章制度,敬畏管理者,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及外籍教師,對學校教育教學制度的接受情況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不僅要考慮國人的思維,還要考慮外籍人士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制度的制定調研要充分,要多借鑒國外成熟的留學生管理經驗,在主流文化允許范圍內厘定制度的邊界和內容,例如宿舍管理制度要考慮到來華人士的思維、隱私、習俗的要求。
(三)閱歷與見識妨礙交流。在高職院校中有近四成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或偏遠農村,平時更多地專注于技術的學習及技能的習得,多數英語水平不高。而學生的語言水平極大地影響其與留學生的交流,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外語自信,阻礙了中外學生間的深入交流與互動。而來華留學的外籍學生多沒有在我國的生活閱歷,漢語基礎薄弱,在融入校園文化中存在較大的困難。
三、國際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依托節日活動、課程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差異是建設國際化校園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自國外的各種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生活態度、道德標準等意識形態內容不斷涌入,與固有的校園文化碰撞、融合與發展,校園文化也越來越多地受到異域文化、異質文化的影響。在國際化校園環境中,文化自信是建設國際化高職校園文化的前提。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繼承“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學校精神,積極提供跨文化交流平臺,組織策劃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活動,向來華留學生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努力傳播中華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努力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在傳播中增強自信。學校努力培養具有中國立場、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優秀人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在課程設置方面,對于中國學生特別是即將輸出留學的學生,除了開設英語、泰語、越南語及外國文化鑒賞等外語課程,還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方面的課程,使學生擁有一定程度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能夠在國際交流中傳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道義。綜合實踐課程是留學生課程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板塊,是留學生走出課堂、接觸校園與社會、感受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根據《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要求,除了開設一定的漢語語言課程外,還開設本土傳統文化的課程,提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的理解。
在國際化校園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與沖突、交融與共生,校園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應引導中國學生既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又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同時要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幫助他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知中國。只有讓中國學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夠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中更好地把握方向,為國際校園文化的大融合大發展貢獻力量。
(二)建設與國際化相適應的制度文化,促進留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群體中通行的規范準則、道德規范、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是維系學校正常管理及運轉的重要保障機制。高校制度文化決定了國際化校園跨文化交流的規模、層次和水平。
國際化校園文化在平等、友好、輕松的氛圍中進行,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則。當校園文化的當事人心理存在距離甚至是敵視時,是不能有效進行交流與互動的。與校園文化國際化相適應的制度文化,能讓更多中國學生在校園內便捷地體驗到國際豐富多彩的元素,也讓留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國的新環境。另外,國際化也可能會消解、動搖原有的校園文化,出現文化同質化。因此,學校的制度文化要與國際化相適應,同時堅守本校的優秀文化傳統。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對來華留學生的“趨同化”管理并不是“等同化”,既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為中外學生提供平等一致的管理服務,也考慮到赴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及語言文化存在的差異,兼顧公平合理。在教育教學方面,在共享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增加有效的輔導體系,向留學生提供更多的學業幫扶;在管理服務方面,注意原則與靈活的統一,促進多國學生的和諧交流。同時,要求留學生每年至少參加30小時的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方可獲得獎學金資格,促進留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共同建設國際化校園文化。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大多職業院校一樣,積極與國外同類高校開展學術交流,合作辦學。目前該校共有外國留學生近300人,來自各大洲,主要來學習國際商務或“技能+語言”。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在每年“三月三”及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在大量外賓云集南寧之際,都會承辦外事活動或組織國際沙龍,為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每年4月,迎接泰國交流生,舉辦慶祝泰國潑水節活動;每年5月,邀請越南留學生及越南使館人員開展“越友趣”文藝活動;每年6月,組織英語專業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外語戲劇節等活動。同時通過聘請經驗豐富的美國、泰國、越南等國家的外籍教師到校任教,在共同提升相關專業建設的同時,為建設國際化校園提供支持。
(三)暢通中外師生文化交流平臺。中外師生文化交流平臺主要包括線下和線上的交流平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搭建中外師生文化交流平臺,促進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線下活動的非語言行為,以體育、文藝活動為交流橋梁。每年留學生剛來,往往組織足球、籃球友誼賽及舞蹈演出活動等,弘揚體育人文精神,消除語言交流障礙,在交流與合作初期增進中外師生的了解和友誼。這是中外師生在語言交流還不暢通的初期的主要交流方式。學生普遍認為舉辦文藝活動和節日聯歡是快速促進交流的有效方式。
第二步是線下的學生課程實踐、第二課堂活動及公益活動。在課外,學校有組織地開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并統籌安排中外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公益活動。活動的開展不局限于淺嘗輒止的參觀訪問,而是開展深層次的體驗與實踐活動,激發留學生參與校園文化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鼓勵留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四點半課堂”等公益活動,參與暑期“三下鄉”及教育幫扶基地建設活動等,在活動中加強交流互動。
第三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交流。年輕的學生熱衷于線上交流,在對相互有了初步了解,在語言交流有所增進后,往往采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交流。中外師生主要是通過微信交流群及校園網絡的交流平臺進行交流,網絡平臺成為中外師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
高職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堅持本校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對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方能順利推進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蘇春.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確定性視域里建設國際化校園文化[J].教育與職業,2018(9)
[2]張璐.高校跨文化建設對推進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實效路徑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跨文化交流中心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12)
[3]張小燕.建立國際化校園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0(5)
[4]李子云.國際化視野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挑戰與策略[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
[5]王艷紅.國際化視野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研究[J].國際化視野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研究,2012(5)
[6]謝守成.國際化視野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挑戰與對策——以協同學為分析框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
[7]趙爽,張藍予,胡曉瓊.國際化校園中國文化傳播特色路徑探究[J].文學教育,2019(9)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