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軍 姚琦
【摘 要】本文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工專業實訓基地為例,論述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化背景下高水平專業建設途徑,分析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和目標,提出傳統實訓與信息化融合、將無人機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建筑工程測繪實訓、裝配式建筑流水線生產與機器人吊裝實訓、裝配式建筑房屋機電化安裝實訓、與建筑企業合作建立BIM技術和開發中心、與大數據企業合作建立畢業實習管理平臺等策略。
【關鍵詞】建筑業? 工業化? 智能化? 高水平專業? 實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82-03
一、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水平特色建設背景
一是新時代對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提出了普遍性要求。在“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依靠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推動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的形成和發展,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水平和質量,培養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是國家和地區的長遠發展目標和戰略性要求。
二是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化對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提出了特殊性要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在建筑產業方面基本建成現代化技術體系,到 2025 年建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建筑產業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的優勢,促進建筑業的綠色環保和可持續性發展。建筑工業化、智能化和智慧城市要求以建筑業為平臺,以電氣自動化、自動控制為輔助技術,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和智能建筑,這與傳統的建筑產業有明顯的區別,需要更高和更復雜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提出了特殊的建設要求。
三是專業建設有必要理順原有的基礎,為將來的升級發展提供清晰思路。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2011年6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基地的申報與遴選中,成為自治區級唯一的高職類優勢專業;2015年7月繼續申報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職業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專業原有基礎是其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水平特色建設總體思路
一是創新學校內部關于高水平專業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機制。要成為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必須有高水平的專業,高水平專業的建設不但需要學校基層專業團隊努力,同時需要學校為高水平專業建立預見性的頂層制度設計和有效的運行機制。
二是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建筑行業企業最新標準和先進的國際職業標準對接,構建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三是深入強化校企合作。學校與建筑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和創新教育實踐平臺,引導企業深度參與教學改革和育人過程。
四是建立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挑選和培養高水平的優秀專業帶頭人,引領專業團隊不斷提升理論教學、實訓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水平與能力。
五是建立校企合作技術研發和服務中心。與行業企業協同創新發展,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工藝改進、產品升級、工程咨詢等服務。
六是提高專業的國際化辦學水平。積極開展國際化專業和特色課程建設,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
七是建設專業的標志性成果。在原有的專業成果基礎上,以地方和全國的專業高標準為標桿,努力完善專業內涵和擴大專業影響,打造地方乃至全國品牌專業。
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高水平建設思路與目標
(一)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思路
一是精心規劃專業實訓基地,與建筑企業合作建設集見習教學、學生實訓、企業員工培訓、科研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系列實訓場所。
二是針對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職業素質和技能,為各實訓室配備相應的先進設備、儀器、環境和實訓師資。
三是輻射和服務同類院校和專業,為他們輪訓實訓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帶領兄弟院校提高專業實訓教學水平。
四是成為建筑企業訓練員工職業技能的得力助手,幫助企業對員工進行崗位職業資格培訓、考核和鑒定,也可幫助地方政府對鄉鎮富余勞動力實施技能培訓和從業轉移。
五是發揮實訓基地先進儀器設備和優良師資的有利條件,為社會提供實用科學研究、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技術咨詢與服務等,充分展現專業實訓基地的內涵與外延價值。
(二)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通過對專業實訓基地的加大投入,大幅度改進專業實訓條件,更加凸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在廣西同類專業中的優勢地位,從而使專業建設繼續保持廣西領先水平,爭創全國同類專業一流水平。
2.具體目標。實訓項目的目標與傳統建筑業相對應,擴建專業實訓大樓和新建專業實訓大棚;與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對應,新建無人機建筑工程測繪實訓、機器人吊裝演練模型實訓、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流水線實訓、三維仿真建筑施工實訓、建筑BIM建模實訓、建筑工程智能檢測實訓、工地畢業實習實訓監測等項目。
3.與實訓項目相關的目標。建立與實訓項目密切相關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課程建設進行相關改革,與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相互協調,建設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立校企合作培訓中心,建立校企建筑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四、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水平特色實訓與實習建設實踐
(一)傳統實訓與信息化融合
在地方政府與學校大力支持下,近三年在實訓大棚中建設了真實的建筑工程樓房項目,該項目涉及傳統建筑的基坑、各種基坑支護、各種基礎形式與鋼筋、框架與剪力墻的鋼筋結構、屋面形式與鋼筋結構、其他附屬建筑構件等,另外還單獨建設了工程檢測實訓基地、鋼結構實訓室、砌筑實訓場、鋼筋綁扎實訓場、模板支撐模擬制作實訓室等。對這些傳統的實訓項目和場地全部進行信息化改造,先由相關專業課程教師對每個實訓項目中的關鍵部位和詳細實訓步驟編寫說明文本,然后由合作企業西安三好數字建筑有限公司制作二維碼,將實訓說明文本放在二維碼中,學生可以用手機隨時掃碼,使用即時信息化手段方便地解答他們的各種疑問。另外,在西安三好數字建筑有限公司協作下建立了三維仿真建筑施工模擬實訓機房,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既可以生動展現施工場景,又可以訓練學生利用仿真軟件演練施工過程。
(二)將無人機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建筑工程測繪實訓
建筑工程測繪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該課程既要求學生對教材的理論知識有比較清晰的理解,又要求學會利用各種先進儀器進行測繪,不能出現差錯。與當今測繪技術相適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前期購置了常規的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近期購置了用于航空攝影測繪的無人機,同時采購用于測繪大數據處理的有關軟件,整體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智能化測繪技術,培養學生全能型建筑測繪能力。
(三)裝配式建筑流水線生產與機器人吊裝實訓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傳統的課程主要是圍繞現澆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開設的,近年來,國家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與推廣鋼筋混凝土裝配式建筑,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與文件。為了適應這種建筑業升級改造的趨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與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品牌企業上海寶業建筑集團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內裝配式建筑流水線工業化生產模型以及機器人吊裝展示平臺,為學生參觀和了解工業化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便利。
(四)裝配式建筑房屋機電化安裝實訓
除了讓學生參觀和了解工業化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應用外,學校還與浙江太學建筑科技公司建立了校內裝配式建筑構件機電化安裝實訓操作基地。該基地配置有真實的裝配式剪力墻構件、裝配式梁構件、裝配式柱構件、裝配式板構件、裝配式樓梯構件、裝配式陽臺構件,同時配置與裝配式構件安裝有關的門式移動吊車以及零時支撐配件。通過機電控制鍵盤,利用門式移動吊車可以操作掛鉤、構件提升、移動、下降、就位固定等安裝工藝流程,學生分組實際操作,教師負責指導和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訓水平。
(五)與建筑企業合作建立BIM技術應用開發中心
現代社會土木建筑工程已經由從前的體量小、建筑與結構簡單變成體量龐大、建筑與結構復雜多變,原有的設計、繪圖與施工軟件已經難以滿足當今建筑業的需求,建筑信息化與智能化軟件成為必然選擇。學校與廣西建工集團第三建筑公司建立校內BIM技術開發應用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師生參與BIM項目,優化了專業技能。BIM簡稱建筑信息化模型,是采用三維虛擬仿真軟件將大型復雜工程建模,在設計、施工、運營階段建立建筑、結構、機電、暖通、給排水的三維仿真模型,從而緩解各專業之間的矛盾,避免碰撞,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縮短工期,降低造價。
(六)與大數據企業合作,建立畢業實習管理平臺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校內理論學習和實訓的時間約為2.3年,在校外企業進行畢業實習的時間約為0.7年,即“2.3+0.7”的教學模式。為了及時、準確跟蹤和監督學生的畢業實習情況,克服以往的電話聯系和不定期走訪的不便之處,與大數據網絡公司合作,實時監控實習過程。學院與廣西越知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蘑菇丁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畢業實習管理平臺,前者致力于打造廣西乃至全國建筑行業云工地+商業大生態平臺,自主研發的互聯網產品“U建”為建筑企業、市場、學生實習搭建可閉環生態圈SAAS平臺;后者依托專業的實習就業管理平臺,提供高職院校實習就業一站式解決方案,以頂崗實習標準為基礎設計的全流程化管理SAAS服務系統,搭建實習生、教師、企業三方互通橋梁。
(七)與實訓及實習相關的其他改革與建設
實訓實習與理論教學相互關聯和相互促進,在進行上述與工業化、智能化相關的實訓實習建設過程中,同時進行了以下改革與建設。
課程體系改革方面。以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按照項目化教學要求編寫專業課程教材6部;建設服務全區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7門開放性課程;推廣學生專業技能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優化和新增11門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
課程網絡化教學改革方面。與北京網絡教學平臺公司合作建立了混合課程教學平臺,已經有8門專業主干課程采用混合教學模式,這些課程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的有利條件,拍攝和制作課程教學素材,讓教師與學生在線上和線下均能利用課程網絡平臺,將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
在師資隊伍和工學結合改革方面。為了更好地搞好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外引內培,建成了一支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創新校企深度融合機制,成立跨企業培訓中心及建筑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利用基地先進的設備設施,為教師提供研發和服務的平臺,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和專業優勢,提高了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參與企業科研項目的研究,與企業共同編制工法、質量管理,參與技術咨詢服務等。
總之,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先要分析專業所處的時代背景,對該專業建設進行頂層總體思路與目標設計,然后對其進行支撐設計,實訓建設的思路研究與具體實踐是其中很重要的支撐條件。通過上述的思路改革與建設實踐,實訓基地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該專業實訓基地獲得廣西教育廳的優秀實訓基地鑒定成果。
【參考文獻】
[1]蔣心亞,夏冬.高水平骨干專業建設的戰略推進及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2018(5)
[2]吳常梅,錢靖宇.整合資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J].衛生職業教育,2019(3)
[3]田雪飛.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內涵與思路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8(9)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