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峰
摘 要:隨著校園貸惡性事件被頻頻曝光,加快對校園貸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本文對高校大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調查,對校園貸的利弊進行分析,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獻計獻策。
關鍵詞:校園貸;大學生;監督管理
隨著互聯網與金融業的迅猛發展,一種新型的校園金融校園貸應運而生,發展非常迅猛,將高校大學生作為謀求利益的主要群體。校園貸野蠻生長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惡性事件,各種極端事件不斷被曝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促進和諧發展。
一、校園貸的發展現狀
2016 年4月,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校園網絡貸款”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校園網絡貸款”由此應運而生。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它在廣義上可分為由電商平臺、消費金融公司、P2P貸款平臺、銀行機構提供的借貸業務和線下私貸,同學們申請貸款僅需身份證、學生證,無需抵押,辦理方便快捷。在完全不需告知家長的情況,就完成整個貸款。
校園貸最初是指由不良網絡借貸平臺提供的借貸業務,逐漸演變出線下模式,如“培訓貸” “美容貸”,以服務項目為由引誘學生借貸。還有由中介人員掌握的借貸,如“裸貸”,學生只需拿身份證和照片向其抵押即可借貸。網絡平臺因監管困難,成為了滋生校園貸的溫床。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看到了機遇,貸款平臺和電商公司瘋狂進入消費貸款領域,校園網貸滿足大學生資金需求,存在利率高、風險大的特點,帶來很多隱患。大學生群體對于分期消費的接受程度較高,可以先享受再消費的大學生嘗到了甜頭,陷入了“連環貸”的陷阱,無法自拔,如得不到及時的防控,將引發各種危機問題
二、高校大學生校園貸調查分析
校園貸的一個個極端案例引起高校和社會的反思。基于此對筆者所在城市的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校園貸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 300 份問卷,有效問卷 265 份,其中男生 120 名,女生 145 名,調查結果如下:
被調查者參與校園貸中,大一學生所占比例為 19%,大二學生所占比例為 32%,大三所占比例為 25%,大四所占比例為 15%。可以看出大二學生為目前校園貸的主體。大二學生較大一學生更熟悉大學校園的生活,較大三、大四學生就業和考研的壓力較小,消費欲望較強,所以成為校園貸的主體。
被調查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占48%,來自大城市占25%,來自城鎮占27%。同學們的月生活費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大學生月生活費2000 元以下占 25%,2000—3000 元占45%,3000—5000 元占20%,5000—6000元占15%,6000 元以上占 5%。說明在校大學生家庭月收入直接影響在校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數據表明大學生月生活費主要集中在2000 到3000元區間,基本滿足學生在校生活與學習的費用,但遠不能滿足在校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消費能力。
被調查學生們了解校園貸的途徑。通過網絡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0%,通過校園內的宣傳活動了解校園貸的占 50%,通過朋友、同學等社會關系了解的占 32%,通過其他方式了解的占 8%。由于大學生每天基本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所以學生們了解校園貸的方式主要在校園內。其次,朋友、同學之間的交流成為學生了解校園貸的第二途徑。
被調查學生使用的貸款平臺大多是分期網購,占45%,網絡帶寬及純電商信用貸款分別占總數的 31%和 24%。由于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有限,往往沒有大額貸款的償還能力,大部分人選擇分期網購來推遲還款時間,減少還款壓力。
被調查學生使用貸款的用途情況。購買奢侈品占 21%,購買生活必需品占 42%,購買學習用品占 10%,用于娛樂的占 27%。生活必需品和娛樂占了大部分的比重,部分同學為追求時尚,購買奢侈品的比例上升。
被調查學生貸款金額的具體情況。貸款 100元以下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 50%,貸款 1000 至 2000元的學生占 28%,貸款 2000 至 3000 元的學生占12%,貸款 3000 元以上的僅占 10%。
通過調查學生使用校園貸用處情況發現,大部分被調查學生都是因為攀比才使用校園貸貸款,占到總數的 42%,用于支付學費的占 10%,用于投資理財的占13%,少部分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形成了良好的理財觀念,進行貸款來獲取更多的收益。
三、校園貸造成的危害
(一)危害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校園貸對大學生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二是影響大學生正常完成學業。大學生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脆弱,一旦陷入無法還債的困境,高額債務、暴力催債等都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陰影,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輕生以求解脫的念頭。很多負債的大學生不敢向家人尋求幫助,只能選擇去四處兼職來賺取工資還債,過度兼職占用課堂時間,使得他們無法將注意力專注在學業上,導致學習成績下滑、掛科降級等情況發生。
(二)破壞了高校的良好風氣
高校是學子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場所,有象牙塔的美譽,而入侵校園的校園貸無疑破壞了良好的風氣。一方面,校園的環境建設也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而充斥在校園各個角落的借貸廣告,不僅丑化了校園環境,更為校園貸的滋生發展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校園貸的存在也形成了浮躁的風氣。由“校園貸”催生的超前消費心理和膨脹物欲,使學生們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和科研,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也破壞了高校勤學篤行的良好風氣。
(三)波及學生家庭的正常生活
早在 2005 年,各大銀行就以信用卡的形式向大學生提供了校園貸業務,但由于高逾期率和高壞賬率等亂象被緊急叫停。大學生的經濟實力與自身的消費能力尚不匹配,學生家庭在接受高額的債務之后,也面臨著貸款方的暴力催債行徑,這將校園貸的社會危害性進行了二次擴大。這種情況下,學生家庭的正常生活被擾亂,容易產生家庭不睦,甚至家破人亡的悲劇。
四、大學生校園貸對策及建議
大學生校園貸癥結存在于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 校園貸問題的解決要加強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學生五位一體的聯動管理力度,充分發揮各方監管、管理、教育職能,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大學生身陷“校園貸”的風險。
(一)政府監管限制
銀監會、教育部和人社部于 2017 年 6 月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叫停了校園貸等行為,經過專項整治,效果顯著,但仍有負面新聞見諸報端。政府部門可繼續加大監管力度,細化管理機制,介入司法程序,打擊“校園貸”詐騙活動 ;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加大對品學兼優學生獎勵金額,簡化貧困學生貸款審批手續,鼓勵應屆畢業生創業。
(二)社會宣傳提醒
社會宣傳是應對校園貸最為普遍的方式,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防范非法侵害;利用新聞、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手段宣傳金融安全知識,提醒大學生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謹慎對待“校園貸”;利用公益廣告等新媒體宣傳社會正能量,樹立理性消費觀念,讓大學生不盲目攀比,懂得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三)學校教育引導
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陣地,處理“校園貸”問題需要學校內部各個部門如學生管理部門、安全保衛部門、教育教學部門要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實現聯動拳頭效應。教育教學部門要利用課堂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學生正確認識校園貸的運作模式、陷阱所在,遠離校園貸。安全保衛部門要杜絕校園內出現的校園貸虛假宣傳,謹防社會不良人員對學生放貸。學生管理部門通過對輔導員、學生干部進行校園貸相關知識培訓,借助班團會等宣傳,講解案例,提高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學校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信息員職能,做到對同學情況的總體把握、反饋,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干部洞察力的教育的培養,使學生干部具備發現和分析不安全因素的能力,并及時上報密切觀察做出準確的網絡輿情研判。學校對問題要做到早發現、早疏導,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此外,學校要教育引導學生重諾守信,提高學生精神修養,不貪慕虛榮,不專注于物質生活,能夠抵制物質誘惑。學校要多與學生家長結合,了解學生生活實際,多為家庭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解決學生基本生活困境。
(四)家庭溝通指導
家長要經常與子女溝通,教育學生理性消費,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支持學生的合理消費。家長多與學校教師交流,了解大學生身心成長狀態,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學校和家庭要共同重視學生的信用教育,讓學生了解,不要因為一時花銷造成一生信用損失,要重視個人信用行為,促進大學生征信體系教育。
(五)自身內涵建設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生力軍,要學會控制自己,提高自我財務管理能力,學會量力支出;加強內涵修養,樹立儉以養德的生活觀,理性的消費觀,具有抵抗物質誘惑的能力;可以身體力行的參加勤工助學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情況;學習金融知識、法律知識,了解借貸平臺運轉模式、相關法律條款,能有效進行自我保護。
要根本解決校園貸危機,需要創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多元參與互動教育模式,在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學生個人五位一體的聯動管理力度下,充分發揮各方監管、幫扶、教育職能,及時發現問題,矯正大學生行為,避免身陷“校園貸”的風險誤區,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正友.高校教育管理視角下的校園貸對策探討[J].教育論壇.2018(3).
[2]吳昀霖.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危害及解決對策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