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達
摘 要:新時代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培育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以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為抓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以企業實踐體驗為平臺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以完善考評機制為動力助推學校素質教育實施,以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從而實現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 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全國教育大會強調:培養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上、增強綜合素質六個方面下功夫[1]。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新型產業大軍的重要培養基地,應適應新時代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根據現代企業員工職業素養的新標準,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新要求
(一)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全國教育大會強調立德樹人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這既是對教師教書育人的要求,也是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要求。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立志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奮斗;要有深厚的愛國情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立志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學會做人,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要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追求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做德藝雙馨大國工匠;要有干事創業的奮斗精神,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做自強不息的時代新人[2];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做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新要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推進,推動著中國制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3],同時也推動著社會人才需求向創新型、智慧型和高端型轉變。新形勢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呼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大國工匠”,為打造“中國質量”和“中國品牌”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基于此,高職院校必須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養成嚴謹細致、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質。
(三)現代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新要求
企業家最看重員工的哪些素質?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曾說:“在尋找可以雇用的人時,你要尋找這三種品質:誠實、智慧和精力。前不久我院課題組開展的《建筑業企業用人情況調查問卷》結果表明,企業最看重的員工素質是:道德品質、責任心、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少數學生不能吃苦,不愿加班,頻繁變換工作崗位;責任心不夠強,做事不夠細致,工作質量不夠高等。作為人才供給側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
二、當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開設缺乏統一規范
有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現象。在教學計劃上缺乏統籌安排,課程教學內容單一。一些高職院校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唯一渠道,對心理健康、禮儀修養、企業文化、藝術修養等素質教育課程只是選擇性開設。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社會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社區服務和實踐活動課時明顯不足。
(二)師資隊伍整體結構不優
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師兼職多、專職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學校行政人員兼任的思政課和職業指導課教師,一類是由語文等課程轉型的文化課教師,一類是音體美課程教師。這三類教師一般沒有經過專門轉崗培訓,專業化程度不夠高,同時缺乏企業實踐經歷,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因而教學上照本宣科或是空洞無物,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強,不能激發學生對提升職業素養的熱情。
(三)學校文化軟實力不強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優勢。但從目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來看,除少數企業行業辦學的院校具有鮮明行業特色外,其他院校人文環境建設相對滯后,校園文化建設不能主動對接行業企業要求。一是過于追求建筑物和教學設施的高大上,不能很好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文化內涵不足,設計品位不高;二是沒有將專業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效地融入院校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形成校企互融的校園文化特色。
(四)職業素養水平缺乏科學考評
目前,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比較重視知識和技能等顯性要素的考核,而忽視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等隱性要素的考核。一是考核方式單一,一般采取應試教育模式的紙質化考試或上機考試,學生職業素養僅憑一張試卷定高低;二是評價的主體單一,僅限學校內部尤其是班主任和輔導員,沒有考慮專業學科教師、頂崗實習單位的評價意見;三是考核形式單一,重視終結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關注不夠,職業素養教育質量評價相對滯后。
三、加強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新舉措
(一)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培育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
工匠精神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從業者職業素養的最高境界[4]。針對部分學生不能吃苦耐勞、奮斗精神缺乏、精品意識不強等現實問題,要圍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其次,要通過開展“勞模和工匠精神大講堂”等活動,厚植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生長土壤,詮釋工匠精神內涵,幫助學生認識工匠精神時代特征,理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對于制造強國、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進而激發學生求知學藝,創新進取,勇攀高峰,最終實現技能報國的人生目標。
(二)以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為抓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高職院校生源有兩個特點,一是錄取分數線較低,學習基礎不牢;二是大部分自農村地區,家庭環境不優。在社會一般人看來,高職學生是一個整體素質不高,自我約束力欠缺的群體。直接導致學生自我定位不科學,價值取向不正確。具體表現為紀律觀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自卑心理嚴重,自信心不足。基于此,要通過開設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讓學生找回發展自信;幫助學生認知職業,提高對就讀專業的認同度;幫助學生合理定位發展目標,激發學生求知學藝的內在動力。
(三)以企業實踐體驗為平臺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針對職業素養教師對企業文化缺乏體驗或體驗不深的現狀,各院校要認真落實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教師進企業實踐制度,落實好專業課教師企業實踐和公共課教師社會實踐計劃,并將教師企業實踐和社會實踐作為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基本條件,推動教師企業實踐的制度化和常態化。廣大教師要主動爭取到企業學習鍛煉,了解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情況,熟悉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操作規范、職業素養、文化制度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
(四)以校本課程建設為載體豐富素質教育課程資源
開發職業素養校本課程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在職業素養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要以堅持國家課程教育目標的實現為前提,依據校情、學情和專業特點,對國家課程進行有效整合與補充拓展,實現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互映襯。各院校的專業系部要根據現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整合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禮儀修養、企業文化、就業創業指導、藝術修養等課程內容,組織開發具有鮮明特色職業素養教育讀本。
(五)以完善考評機制為動力助推學校素質教育實施
要完善評價標準,將思想品德、人文底蘊、職業技能、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要素作為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內容;要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將評價主體由院校(班主任、輔導員、專業學科教師)拓展到頂崗實習單位和學生本身;要建立激勵機制,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水平作為衡量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高職院校年度質量報告的重要內容,推介一批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創新的先進典型。
(六)以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
首先要圍繞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精心設計一批文化內涵豐富、做工精美的人文作品;其次,要圍繞培養學生職業理想,提煉出系部的工作理念、系部精神、培養定位,連同專業名師的“導師寄語”呈現系部教學樓內;第三,要引入現代企業文化制度,將企業“7S”管理理念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實習實訓和學生生活等場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素養;第四,要融入企業元素,建設校企文化長廊,開設校企合作專欄,展示合作企業的管理理念、企業精神以及優秀企業家名言,促進校企文化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張全林.立德樹人圍繞“六個下功夫”發力[EB/OL].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9/t20180915_1221801.html.2018-09-15
[2]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系列評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EB/OL].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9/t20180927_1236936.htm.l2018-09-27
[3]馬樹超,郭文富.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應堅持立德樹人[EB/OL].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5429&cateid=1539.2018-01-06.
[4]蘇建華.以工匠精神培育提升中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7(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