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張景剛 趙霞
摘 要:近些年來,以創新和完善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探尋新的教育方法、創新思路,引導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更好的發展,樹立正常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同時提高全校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本文通過文獻法、文章搜集、整理、分析與成功經驗,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78-02
作者簡介:楊穎(1981-),碩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張景剛(1975-),男,滿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講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宣傳部,副部長;趙霞(1978-),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講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教師。
互聯網的出現為人們生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其中當代大學生受互聯網影響最大,既包含積極影響又包含消極影響,使得高職思政教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加強學生思政教育勢在必行,各校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創新教育方法等全面推動思政工作轉型,給學生帶來新的教學面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互聯網+背景概述
互聯網+集成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信息技術,將復雜多樣的物質、信息實現集成化,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影響。互聯網+強調創新、資源分享、服務質量提高,經過有機融合形成連鎖反應。互聯網現已得到了廣泛應用,對產業進步、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將其應用到高職思政教育中打破了傳統說教式、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封閉的教學開放化。得益于網絡技術使信息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學生思想意識趨于多樣性,信息源頭正在擴散。但是,互聯網不只是信息的傳遞,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生活方式,也給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教師教學面臨的挑戰
首先,傳統教育受時間、地點、教育資源影響,學生知識學習主要源于教材和教師引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現如今,互聯網+背景下,豐富了教育資源并打破了時間、空間約束,學生隨時都可以學習到知識,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師生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教師傳道受業受到質疑。其次,雖然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在復雜的數據信息中搜集有價值的教學信息、怎樣利用微信和學生交流鞏固思想、怎樣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形式,成為思政教師教學主要研究內容。最后,思政教育具有先進性、時代性,互聯網+背景下,知識更新速度快,教師所掌握的知識逐漸減退,言傳身教效果降低。
(二)弱化思政教育吸引力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蘊藏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內容更為豐富,網絡服務更加人性化。加之,互聯網作為一種虛擬環境,人們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即可購物、辦理業務,減少了人們交流機會、使人們之間的感情逐漸削弱。互聯網+環境下的溝通影響了教師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掌握。
(三)思政教育成為當務之急
第一,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繼而衍生了一些消極現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大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想信念成熟階段,容易受到消極因素影響。第二,互聯網+下科技進步,學生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獨樹一幟就要認真學習。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自暴自棄的逆反心理。第三,互聯網+時代下,很多學生走向創業,但受個人能力與外部環境影響,創業成功率較低,使學生產生心理落差。所以,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學生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信心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路徑
(一)重視思想意識提升
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需通過信息教育資源綜合,推動思政教育多元化發展。同時,通過思政教育提高學生分辨能力,滲透社會意識,抵制不良信息辨別。互聯網+背景下,網絡信息數據呈現多樣化特點,思政教師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通過虛擬空間、虛擬文化、虛擬資源,提升思政教育教育效果與質量。
(二)思政教育集成化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高職院校中,思政教育經過不同部門的整合,提升思政工作統一性,才能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學校領導人員與教師需重視思政內容的豐富,重視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素質拓展課程的融合,生成教育合力。互聯網+背景思政教育,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分辨思政工作個性化差異,防止出現一刀切影響思政教育資源公平性。
(三)創新思政形式
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教學載體,思政課無疑關乎青年學生能否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能否為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互聯網+背景下就是要融入新的技術,如:微博、微信、QQ等展開思政教育,打破傳統說教式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針對學生思想意識問題學校要給予重
視,糾正學生思想偏差、綜合教育資源。同時,確保思政教育貼近學生生活,結合當下社會現狀進行科學判斷,推動思政教育科學發展。借助網絡技術開展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文明上網;研究傳播規律,創建立體化學生思政教育網絡,線上線下結合發揮思政教育主動權。
(四)擴大思政隊伍
創建高專業水平、學識淵博的思政團隊也是現階段重要的網絡情勢,結合高職網絡輿情為思政教育提供保障。作為一名學生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播者,教師首先要創新理念,將思政教育從教師、學生轉為教師、學生、網絡技術多元化,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展開思政教育。教師重視思專業知識掌握,樹立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與時俱進,增加知識儲備,不斷的更新知識。創新思維,主動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充分利用微博、網站等有效路徑參與網絡互動,客觀分析、點評,抓住網絡思政主陣地,利用主動權、話語權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負責,傳遞正能量,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讓互聯網走進思政課堂
思政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互聯網+背景下思政課程作為學生重要學習內容,對學生成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借助互聯網優勢展開思政教育勢在必行。同時,開發互聯網+平臺,開創高職思政教育第二課堂,如:創建微博、微信、思政論壇、微課。互聯網與思政教育融合即是引進先進技術完成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課堂教育連接,課內外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匯聚“線下+線上”育人資源。如利用宣傳欄、LED屏、校報等傳統媒介,用海報、公益廣告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同時,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運用新媒體方式廣泛推送新思想新成就等,積極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另一方面,綜合資源信息,創建網絡教育平臺,帶給學生直觀、豐富的課堂形式,促進交流。在“課程思政”領域創新探索,在確保充分發揮思政教育課堂主陣地作用的同時,還要努力讓學生真正愛上思政課。
[ 參 考 文 獻 ]
[1]戴瑤,劉梅.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三文化”融合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10).
[2]劉益青.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引導和管控策略研究[J].河北農機,2018(10).
[3]蘇鴿.新時代高職院校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探究——立足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征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8).
[4]溫泉.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09).
[5]邵麗娜.思想政治教育進高校英語課堂的研究與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8(09).
[6]鄧晨曦,孫陽.當前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研究——高職大學生典型行為案例分析報告[J].遼寧高職學報,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