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申訴是啟動刑事再審程序的前置程序,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群眾法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案件進入到刑事申訴階段,復雜性也越來越強,依法處理刑事申訴工作,關系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關系到法律的正確實施,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現行刑事法律對刑事申訴法律制度的規定過于簡單、原則,應當對相應的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
關鍵詞:刑事申訴制度;存在問題;立法的修改與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72-03
作者簡介:胡居彥,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法律援助中心,三級律師。
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刑事申訴規定在第二百五十二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依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認為刑事申訴是再審程序啟動的前置程序。但現行法律對刑事申訴的規定相對簡單、原則,對提起申訴的主體、管轄、理由、時效和次數、期限、辦理等方面的內容,都沒有明確和必要的規定及限制,導致在刑事申訴實務中無所適從,產生一系列問題。
一、我國刑事申訴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刑事申訴主體的多元化和無序化
現行《刑事訴訟法》將申訴主體規定為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依據法律的規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律規定的申訴主體的范圍符合訴訟主體的要求。但問題是法律既沒有對不同主體的申訴順序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對申訴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作出規定,導致實務中長期發生以下亂象:(1)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同時提出申訴或者先后提出申訴;(2)當事人已經息訟罷訪而其近親屬執意申訴;(3)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向不同部門、以不同理由申訴;(4)當事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且明確表示不申訴的情況下,其近親屬則以自己的名義擅自申訴等。這些亂象充分暴露了法律對申訴主體規定的不明確,從而導致的申訴主體多元化和無序化問題。
(二)刑事申訴管轄的兩元化及職權行使的混亂化
現行《刑事訴訟法》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均有刑事申訴的管轄權,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行使管轄權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銜接和溝通,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司法資源,屬于立法上的漏洞。這種立法上的漏洞,可以導致一個申訴案件由原審法院及其上級法院、同級檢察院及其上級檢察院同時受理、同一案件法院、檢察院同時在受理、審查、處理,或者同一案件在法院、檢察院間轉來轉去,或者原審法院、同級檢察院不受理、或者受理后擱置不處理,這些問題導致刑事申訴權責不明,職權行使雜亂無序。
(三)刑事申訴理由的空白化
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刑事申訴的理由沒有作出規定,屬于立法空白,從而使人以為申訴可以不附理由。只要申訴人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不服,就可以提出申訴。刑事申訴的低門檻,使部分申訴人無理申訴、重復申訴,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和既判力。大量的無效申訴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這是申訴理由空白立法帶來的惡果。
(四)刑事申訴無時效、無次數規定
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對刑事申訴申訴時效和次數作出限制性規定,申訴人可在生效判決、裁定作出后任何時候提起申訴,不論司法機關作過幾次處理,只要申訴人對生效的裁判不服,就可以不間斷、無止境地申訴。
筆者以為,無時效和次數的規定存在以下弊端:(1)申訴人可以不斷地申訴,造成大量重復申訴存在,受理申訴的司法機關不得不耗費大量的司法成本去反復處理同一案件,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對其他申訴案件的及時處理;(2)沒有時效限制,申訴人缺乏及時行使權利意識,對一些時隔多年的案件申訴,會由于卷宗保管、人事更替或者由于時過境遷,涉案證據難以有效收集、固定、提取等諸多原因,給處理申訴工作帶來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和障礙,嚴重影響對申訴案件的處理;(3)申訴被駁回后,又因多種原由再次被受理審查,造成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的既判力和權威性產生懷疑,使人們對法律喪失信仰。總之,毫無限制地申訴,不但對申訴人、處理機關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還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巨大的問題。
(五)刑事申訴辦理程序缺失
對刑事申訴的受理、審查、處理,實務中依據的多是各部門所作的內部規定。這些規定往往不全面、不系統、不規范、不透明,其弊端很明顯:一是申訴人在申訴時比較茫然,無法可依,無所適從。對其申訴是否被處理,如何被處理無從知曉。二是司法機關為了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只能在不違背法律精神的原則下以內部規定來規范各自的工作,這種對申訴處理缺乏系統性、權威性的做法,必然使程序的公開、公正難以得到保證,即使處理結果是合法正確的,申訴人也很難認同申訴的處理結果。
二、我國刑事申訴審查制度立法的完善
刑事申訴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救濟制度,有它自身的規律,在立法上完善刑事申訴制度,關鍵是要在法律中賦予刑事申訴審查程序應有的法律地位,將其作為完整的訴訟程序在訴訟法中作出規定,將刑事申訴行為納入《刑事訴訟法》的調整范圍,明確刑事申訴審查程序的法律作用。從司法實務角度看,刑事申訴審查程序作為再審程序的前置程序,應當在《刑事訴訟法》當中對刑事申訴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建立真正訴訟意義上的刑事申訴審查制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完善,在審判監督程序中分節規定,其中一節為“刑事申訴審查程序”,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完善刑事申訴的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
將來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可以保留現行《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刑事申訴主體范圍,新增規定刑事申訴主體申訴權形式的順序、刑事申訴主體行使申訴權時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具體建議如下:
1.申訴主體行使申訴權的順序當是:(1)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2)當事人死亡、被依法認定為限制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或者有其他客觀原因不能行使申訴權的,為其近親屬。(3)近親屬間申訴權行使順序為依次為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且近親屬間申訴權行使的順序不能顛倒。
2.申訴主體應當享有以下權利:(1)提出申訴的權利。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決定不服,有權提出申訴,要求重新審查處理。(2)要求回避的權利。對參加過原案辦理的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認為辦案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有要求他們回避的權利。(3)委托律師代理申訴的權利。(4)對超過期限仍未有處理結果的,有權向承辦部門催辦,要求給予答復的權利。(5)撤回申訴的權利。(6)對申訴受理機關及承辦人員的違紀、違法、瀆職等行為,有提出檢舉、控告的權利。
3.申訴主體應當承擔以下義務:(1)如實申訴,對所申訴的事實的真實性負責。接受調查詢問時,應當如實說明情況和提供證據,如有誣告陷害、偽造證據等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2)依法申訴,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關于控告申訴工作的規定,維護社會秩序和工作秩序。(3)不得以提出申訴為由拒不執行生效的裁判。(4)接受司法機關正確的復查處理意見,不得無理取鬧,纏訪纏訴。
(二)確認刑事申訴的時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后兩年內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超過兩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一)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二)原審被告人在本條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三)屬于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不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爆F行《刑事訴訟法》對申訴時效沒有規定,筆者認為可以將司法解釋中的規定,寫入將來的《刑事訴訟法》,對申訴時效予以確認。
(三)釋明刑事申訴的理由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了幾種應予再審的情形,這主要是對司法機關的要求,對于申訴人來講,則不是判斷申訴應否給予審查處理的標準。為避免當事人濫用申訴手段及司法機關處理申訴的隨意性,在將來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當中可以將申訴理由法定化,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1)有案件處理時未收集到的或者未被采信的證據,可能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應當依法予以排除,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3)原判決、裁定所依據的法律文書被依法變更或撒銷的;(4)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錯誤的;(5)原判決、裁定量刑明顯不當的;(6)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公正裁判的;(7)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的。
(四)完善刑事申訴的管轄,明確刑事申訴審查的次數
對于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刑事申訴案件,目前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訴,由該人民法院進行復查。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由上一級的人民法院復查。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實踐中很難做到。實踐中絕大多數的生效裁判是由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如果都由上一級復查,各高級人民法院每年辦理的申訴案件將數以萬計,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則是各高級人民法院難以承受的。因此,在將來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當中可以規定,首次申訴應當由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處理,不服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復查結果,可以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
對于向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刑事申訴案件,由作出原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負責處理,經該級人民檢察院復查后,申訴人仍不服,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立法上要明確規定對人民法院再審后作出的再審判決、裁定,申訴人不得再提出申訴。申訴人以再審結果又提出申訴的,司法機關不予受理。如果必須重新審查處理,須經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批準。
立法上要明確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刑事申訴審查的內部協作機制,科學合理設置刑事申訴審查職能分工,解決實務中存在的申訴人同時向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同時審查處理繼而浪費有限司法資源的問題。
關于申訴的次數,應當規定每一級司法機關處理一次,經兩級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處理后仍提出申訴的,可以不再受理。
(五)明確刑事申訴的審查期限
在將來修正的《刑事訴訟法》中可以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接受刑事申訴后,應當在接收申訴材料時登記受理;受理后應當在3個月內作出審查決定;經本院院長、檢察長批準,可以延期3個月作出審查決定。
(六)設定刑事申訴的處理程序
在將來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當中,刑事申訴可以設定以下程序:
1.受理程序。申訴人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的,應當由立案部門先行登記,然后轉入相關業務部門進行審查。對符合包括但不限于申訴主體合法、提出法定申訴的理由、申訴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屬于受理機關管轄、申訴材料齊備等申訴條件的,應當受理,否則不予受理,并書面通知申訴人。申訴人在接到書面通知后重新準備材料,再提出申訴且符合申訴條件的,應當受理。
2.審查程序。受理申訴后,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對申訴進行審查,審查的范圍包括: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是否符合以下條件:(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是否存在應當排除的非法證據;定罪是否準確;量刑是否適當;程序是否合法。在審查案件過程中,應當程序公開,可以公開聽證,充分保障申訴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全面審查、根據復查認定的事實、證據和法律規定,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
3.決定程序。申訴經審查,對不符合再申條件的,作出駁回申訴決定,同時對申訴人做好息訟服判工件。對符合再審條件的、決定再審,進入再審程序,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進人再審程序。
[ 參 考 文 獻 ]
[1]宋英輝,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精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3.ISBN978-7-5620-4196-2.第59-62頁,294-295頁.
[2]劉小青,著.刑事申訴原理與辦案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7.ISBN978-7-5653-7.第53-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