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蓉
【摘 要】互聯網+為讀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對高校圖書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服務觀念、工作思路都隨之變化,本文提出“服務育人,實時變革,提升自己”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工作思路
中圖分類號: G258.6;G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8-01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8.077
互聯網+極大推動了圖書館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資源迅速為公眾所共享。不再局限于學校圈子,除了提供高校教學、科研之用,經濟、社會也廣泛受益。文字資料的數字化、專業資料的普及化、系統資料的碎片化,極大方便了手機閱讀。信息高速公路為高校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外部環境。為應對高校傳統圖書館有效轉型和轉變角色,本文提出“服務育人,實時變革,提升自己”的工作思路。
1 互聯網+促進了高校圖書館工作的服務創新
1.1 互聯網+促進了紙質圖書資料的電子化和信息化建設
以手機、電腦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促進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智能化。高校圖書館工作同樣也有了很大的變革,在電子化和信息化建設方面發展很快。比如在手機上隨時可以檢索館藏資源,喜歡純文字的可以閱覽電子圖書,喜歡視覺、聽覺有所享受的可以欣賞圖形圖像、音頻視頻、3D動漫等。傳統的圖書館以紙質圖書資料為特征,而在互聯網+壞境下,圖書資料都電子化了,通過網絡平臺,借助各種電子的軟件、硬件,圖書館收集、保存和管理這些電子圖書情報資源,通過對軟件、硬件的應用和二次開發,完成電子圖書的儲存、分類管理,為讀者提供檢索、閱讀功能。而這些工作都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熟悉電子業務,掌握和運用網絡技能,提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能力。
1.2 互聯網+促進了圖書館網絡化和共享化建設
傳統的圖書館通過資金投入,書庫房屋建設,以期盡可能多的采購、收集圖書資料,擴大閱讀空間,提供學習氛圍。但這種服務還是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在圖書資料隨時隨地實時檢索方面有其天然的不足。而借助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可以搭建一個面向公眾的巨大平臺,實現網絡化和共享化,在權限范圍內,可以將各種圖書情報資料匯集在一個大的數據庫里,整合好的資源公開發布在網絡上,圖書資料的存儲、瀏覽可以完全開放,除了本學校讀者,其他公眾也能得到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當然,高校圖書館網絡化、共享化建設仍有待更好更快發展,包括電子圖書館建設、資料整合、通道公開開放等涉及到信息技術、圖書館管理與運行、讀者需求等方方面面,可以期待高校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1.3 互聯網+促進了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創新
目前,各高校圖書館立足于傳統,積極引進信息技術,在校園局域網中逐步推進電子服務平臺建設,和圖書館管理的創新。包括紙質圖書資料的電子化,存儲、瀏覽的網絡化,圖書資料的整合、日常的運行、系統的管理和維護,逐漸納入到網絡平臺,在各運行模塊中,管理和服務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
2 互聯網+壞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機遇
(1)面對海量電子圖書和網絡信息,普通公眾缺乏專業人士的引導。互聯網上,信息量之大,公眾想得到對自己有保障的信息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只能身在寶山空手而歸。信息不加篩選、鑒別,是沒法應用的,只能是干擾和無效信息。而這正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新機遇。
(2)雖然信息和技術充斥生活的每個角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熟練應用網絡,來獲取圖書資料,得到電子圖書館的服務,專業分工過于細化也造成這種差異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所以,未來一段時間,無論傳統圖書館還是電子圖書館,都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這要求圖書館工作的變革服務方式。
(3)傳統上,高校圖書館讀者群體局限于高校師生。網絡環境下,將面對公眾,網絡通道、信息公開等,與高校的情況相差較大,公眾關注的角度也不可能與教學科研的需求走平行線,這種情形下,圖書資源和技術本身可能只是次要的,而科普推薦介紹、閱讀引導等服務工作將成為圖書館工作的新方向。
3 互聯網+壞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措施
3.1 夯實服務基礎
3.1.1 建設優良的服務基礎條件
在高校建設數字圖書館,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在基礎條件方面,高校信息技術普及程度高,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普遍較高,容易開展網絡化;在人力資源方面,高校青年學生充滿創造力和工作活力,便于建立電子書庫,進行數字操作,推進信息交流;在投入及技術支撐方面,高校科研平臺多,開發能力強,各種軟硬件配套齊全;在國際、校際交流方面,溝通頻繁,共享需求量大。高校的教學科研對圖書資料從數量、質量要求都較高,而且一般需進行二次整合,重新開發,才能方便利用,因此好好把握這些優勢,很快能轉化為實際應用,有效服務于教學科研實踐中,大大推進網絡圖書服務的開展和進步。
3.1.2 建設友好的服務平臺
高校讀者對于圖書資料的需求,不外乎幾種基本情況,學生讀者期望得到課程輔導,教師讀者需要教學案例,科研讀者在尋求思路和答案,都對特定圖書資料有強烈要求,但一般圖書館(無論傳統的,還是目前的電子的),盡管擁有豐富館藏,資料浩如煙海,但對讀者的真實需求無能為力,無法確切提供有效信息。其原因很簡單,圖書資料檢索模塊暫時不具備信息篩選功能,限于專業分工,也不能硬性要求圖書館服務能將讀者希望檢索的同類信息整合到一起,綜合分析,比較篩選出有效數據。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類似的工作通過軟件的功能模塊開發,配套必要的硬件,是可以實現的。
3.1.3 拓展服務渠道
越來越細化的社會分工,使得普通讀者沒有必要了解圖書館操作流程和細節,這是圖書館服務的盲區之一。實際上,windows系統的開發為圖書館工作給出了很好的借鑒,那就是讀者用戶提需求,圖書館按需開發功能模塊,把服務融入軟件中,讀者無需專門學習、專門培訓,只要打開圖書館視窗,就能方便調取、應用圖書資料。
3.2 改善服務條件
3.2.1 立足高校面向公眾
高校圖書館的工作是為教書育人服務,這是先決條件。當然,也要對文化傳承、社會公益、文明進步提供服務。因此,應立足高校,面向公眾。在高度市場化的環境下,外部圖書資源對高校圖書館也有眾多壓力和沖擊,為此,必須順應發展的大勢,在盡可能確保教學科研所需的情況下,創造條件,參與市場。一是構筑完善的面向本校的局域網,這是最基本的任務,其電子圖書庫藏直接服務于高校;一是網絡化電子圖書資料,可以適當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和操作,有商業規則約束,也可靈活多樣化管控。
3.2.2 加強對外聯合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進對本校師生提供服務,即使在網絡化相對普及的現在,仍然對讀者有諸多要求。讀者權限不夠的話,進不了圖書館的電子系統,無法享用其館藏文獻資料。不同高校的館藏、服務能力也有差異;和社會力量開發的電子圖書庫在網絡環境下,也存在市場競爭。互聯網+,實際上給出了解決方案,就是加強對外聯合。互聯網是一個大平臺,各個高校圖書館自己搞一個小平臺,社會力量也有一定的客戶群體,整合后都能共享。大聯合以后的天使之淚,在網絡平臺、信息技術主持下,使得細分的讀者群體、個性化的讀者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3.3 拓展服務空間
3.3.1 立足本校,資源共享
立足本校,構建覆蓋全校園的局域網,服務本校的教學科研,是高校圖書館的任務。校園網絡建設是重點,各學院還擁有自己的資料庫,各教學團隊、科研小組也分別擁有自己的信息庫,要從細節考慮共同構建好,包括物理條件、硬件設施、網絡結構、系統兼容等,才能真正立足本校。各分支網絡的建設,首先的不必局限于共享資源,而是優先保證硬件建設,把網絡先準備好,然后再數字化、電子化。
3.3.2 交流與合作
高校圖書館在校級、社會力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方面,潛力巨大。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對特定的讀者群體,各有自己的服務理念和經驗和特長,通過交流與合作,能夠取長補短。在網絡技術、資源整合、信息開發等方面,同樣需要交流、合作。每個圖書館都有自己特色的館藏資源,有的在教學科研的某些領域的資源甚至是獨一無二的,這些信息都有待得到進一步挖掘,供公眾參考和使用。但單個的分散的圖書館,在資金、技術方面,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短板,很多資源、信息并不能實時進入網絡,更得不到整理。所以,圖書館際協同合作,對提升自我服務能力,拓展服務空間十分必要。
在讀者方面,也期望圖書館拓寬服務領域。利用課余時間,專程到圖書館閱讀是常見的。但能否在課堂上隨教學進程實時查閱相關文獻,能否在浴室泡澡時享受閱讀的快樂,能否在早操時讓外語能力得到提升,網絡可以幫助圖書館做到,這些全新的服務方式在互聯網平臺下已經司空見慣。同理,圖書館服務基層、服務公眾、服務社會,在互聯網+環境下,也可以得到實質性的開展和拓寬。豐富的館藏資源,加上多樣的閱讀渠道,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完善的管理系統,是高校圖書館拓寬服務領域的雄厚基礎;高校特有的人力資源、教學研究實力,是高校圖書館拓寬服務領域的有力保障;國家的支持、社會的期盼是高校圖書館拓寬服務領域的廣闊舞臺。
【參考文獻】
[1]雷素芳.試論信息時代城市圖書館的服務拓展[J].圖書館,2011(1):134-135.
[2]劉賀.數字化書評對大眾閱讀影響力探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年01期.
[3]李桂華.論圖書館服務制度之價值創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3):63-67.
[4]呂國良.開展知識服務——培養和發展圈書館的核心能力[J].圖書館論壇,2001(6):62-64.
[5]皇甫海潮.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途徑和保障措施[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9(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