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昕 石瑀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考慮高校自身現狀,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順應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尋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并進行大膽實踐,實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突破。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2012 年 11 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最先提出“互聯網+”的理念,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1]。目前,“互聯網+”已深入影響著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的手機里安裝了各種應用APP,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進入了“互聯網+”的新時代,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發展。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一)滿足高校發展現狀的需要?,F在的高校規模龐大,學生人數多、辦學地點分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傳統的“面對面、點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ヂ摼W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雙向流通。無論學生人數有多龐大,校區分布有多松散,都可以通過建立虛擬的“網絡校園”,實現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
(二)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需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學內容體系化、教學題材陳舊,不能與時俱進,跟隨時代潮流的步伐不快;信息傳播方式單一,以單向灌輸為主,缺少雙向互動,很難深入學生內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過分強調自身的權威,傾聽學生心聲的機會和途徑不多。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可實現平等和自由的交流和傳播,開放性和及時性提高了學生參與話題討論的熱情,激發了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意識。
(三)順應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這個所謂的“4.0時代”,
其核心就是教育觀念要轉向,或者說要真正回歸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的本質上來[2]。現在高校的學生大多是“95后”,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的,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盎ヂ摼W+”帶給了他們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選擇權,改變了他們的社交方式和交流方式。同時,他們的“三觀”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網絡暴力、網絡貸款、人肉搜索等不良行為也時有發生。因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有針對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轉變思維方式,建立新模式。意識決定物質,不同的思維模式將導致不一樣的行為方式。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時代特征,發現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突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規律。要敢于跨界融合,實現體系化與碎片化資源共生。要激發自媒體時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識,張揚他們的個性,發揮朋輩教育效應。要以生為本,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改進工作方式,實現新突破。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課堂上集中的理論宣講和價值引領,還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慕課及翻轉課堂,并通過提供網絡鏈接,讓有興趣的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留言和互動,將課堂還給學生。突發事件的處理不能僅僅滿足于表面,還要關注網絡輿情,防止事態通過網絡繼續發酵和發展。
(三)加強隊伍建設,注入新活力。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設一支熟悉網絡的復合型、專業化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3]。他們在開展傳統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開辟線上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實現線上線下雙線聯動,形成合力。同時,加強與學生干部的溝通和聯系,通過學生干部,了解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而走進學生、熟悉學生、親近學生,減少因年齡差異形成的代溝的影響。
(四)建設智慧校園,提供新幫手。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建設智慧校園,提供一定的軟硬件支持。2018年7月2日,北京大學將“刷臉”系統應用到校園安保系統中;部分高校使用運動APP督促學生跑步鍛煉;部分高校利用學工系統提供一個學生服務平臺、一個學工管理平臺、一個信息互動平臺以及一個分析決策平臺,并結合校內其他部門的系統和數據,為學生提供網上一站式服務中心。此外,很多高校實訓平臺較少,使用頻率不高,學生專業實踐機會不多。借助“互聯網+”技術,我們可以構建虛擬現實,如師范專業學生可以借助虛擬教室來訓練師范生技能、財經專業的學生可以借助虛擬股市來練習證券交易。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實踐
(一)思想引領的創新發展。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堅定理想信念,深刻宣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樹立和堅持明確的理想信念。”“互聯網+”背景下,要開通網絡課程,將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圖形、動漫、動畫等鮮活的形式,用親近學生實際的話語,通過慕課、微課等形式推送到學生的手機里、手指尖,讓大學生在零碎的時間里、指尖的滑動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同時,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APP等平臺上開辟專欄,提供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價值觀判斷等方面的教育與咨詢。
(二)班級建設的創新發展。班集體的建設包括黨、團建設,學風、班風建設,班級學生干部的教育與管理等。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需要積極運用“互聯網+”創新思維,創建網絡黨建、團建工作平臺,整合網絡教育資源,豐富黨建、團建的內涵和內容。同時,需要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班級網站、微博等,發布信息、傳播信息、討論交流,形成網絡社區。在這些網絡社區里,再按專業發展、活動記錄、生活剪影、個人成長等分門別類設置,形成班級檔案材料,讓班級網絡社區成為學生永久的精神家園。班級學生干部也需要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宣傳班級,擴大班級的影響力。
(三)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耙幼⒅匾晕幕艘晕挠恕??;ヂ摼W由于其開放性,各種文化充斥其中,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因此,高校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提高判斷是非和甄別信息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的信息和文化。當前,社會發展已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新聞事件的“傳播者”和“當事人”,不再是“聽眾”和“接受者”[4]。自媒體也正在高校中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各種不同的聲音交錯匯集,形成了一曲曲動聽的交響樂傳入了大學生的耳朵;抖音、百度視頻、西瓜視頻等自媒體平臺塞滿了大學的手機;各種直播風靡一時,大學生既可能是直播的主角,又可能是狂熱的粉絲。自媒體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但也存在著風險與不足,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
(四)管理服務的創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圍繞學生開展管理與服務,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要借助互聯網,通過各種APP,對學生開展日常管理服務、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就業創業教育與服務等等。部分高校已開通學工系統,建立網上大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大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辦理學生證相關事務、獎貸助困服務、活動場地預約、校園維修登記、社團管理服務、心理咨詢預約、請假銷假手續等等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事務,從而優化了辦事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方便了廣大學生,深受大學生的喜歡。暫時沒有開通學工系統的高校,也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因地制宜地開展管理與服務。如部分輔導員晚上查寢時,可以限時隨機發出舉左手、摸耳朵、摸鼻子等動作指令,讓學生拍照發給他,便于他快速而準確地檢查就寢情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立足新時代,順應時代潮流,摸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的新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轉變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方式,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參考文獻
[1] 劉靜麗.“互聯網+”時代下養老模式的創新[J].理論觀察,2018(10):108.
[2] 李永新.時政理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44-45.
[3] 葉柏森.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29.
[4] 張瑩.淺析“自媒體”的特點[J].科教文匯,2008(5):202.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編號:GH20163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潘穎昕(1980- ),男,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工作處,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長;石瑀(1981- ),女,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第二學院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