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全國本科教育大會、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拉開了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大幕。在回歸本科、提升質量的大背景下,文章全面分析了高校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問題與成因,并參考國內外高校學業輔導理論與實踐,總結歸納出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業輔導機制。關鍵詞:建構主義;學業輔導;輔導模式學業輔導(Academic Advising)又稱學業指導或學術指導,起源于美國,是伴隨哈佛選課制的產生逐漸發展而來,經過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與發展,已發展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專業領域。學業輔導旨在幫助和引導高校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與困惑,引導他們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學業輔導實質上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要求,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意義重大。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化、社會選擇的多元會,大學生學業問題逐漸凸顯,呈現出學習動機不強、學習付出不足、學習效能感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大學校園課程重修、畢業清考、延期學生人數逐年提高,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業輔導成為當前學生工作的新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著力點,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對學業輔導的實施指明了新的方向。一、高校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問題與成因(一)“為什么學”——目的不清,易受外界誘惑而迷失目前大部分學生對上大學的目的、大學階段在人生規劃中的定位和作用缺乏清晰認知,導致大學生缺乏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而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加之互聯網、網絡游戲和各類娛樂活動的誘惑以及學生自控能力的缺乏,容易導致大學生陷入“自由散漫—考前突擊—自由散漫”的惡性循環,導致自身知識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整個大學階段沒有實質性的提升。(二)“怎么學”—學習方法不當,效率低、效果差學生普遍延用中學階段“應試型”學習方法,無法適應大學高強度、大流量的知識灌輸,造成了效率低、效果差。課堂教學指導在中學階段,基本都是老師手把手地教,指導學生應該學什么、應該怎樣學,學生主要是在被動地接受。大學里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上課聽聽做下筆記、考前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對積累知識、培養專業技很難起到作用。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精神,對學習內容不加以主動消化,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的劃重點、突擊熬夜上。(三)“用什么心態學”——對上課缺乏正確認識,學習態度不端正大學生課堂出勤率偏低,存在學生上課玩手機、睡覺甚至無故缺課等現象。部分學生不能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而缺勤導致的專業知識缺失又使缺課學生難以跟上課堂教學的節奏和進度,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最終都是靠考前突擊等方式或者畢業清考完成學業,甚至部分學生延期或者退學。(四)“學習到什么程度”—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動力和毅力部分大學生對自身并沒有較高的期望和要求,也缺少堅持不懈提升自我的動力和毅力,僅僅將學習看成是一種任務——追求順利通過考試和畢業。即使部分學生有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計劃,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只有“三天熱度”,更難以抵抗互聯網、網絡游戲等外界誘惑,僅有部分或少數學生能堅持自己的目標并切實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五)“什么環境中學”——學習狀態不穩定,缺乏良好的氛圍環境大學生活中存在著各種活動,其中各種考證、專利和論文代理等不良宣傳的影響,干擾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班級和宿舍管理不善,容易導致班級和宿舍學習風氣偏離,使學生缺乏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部分學生之間容易互相影響,產生集體上網玩游戲、利用上課時間做兼職等不良現象。另外,大學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局限于學習成績,環境的改變使其難以妥善處理自身與外界之間的關系,甚至迷失自我。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學業輔導理念建構主義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它提出的教學新主張為人們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并成為世界各國進行教學改革的一種主導理念。(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學習者通過自身經驗對外在感知事物及信息吸收同化的過程,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或者唯一答案,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同時,知識并不能準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教師就承擔著創造學習情境的功能。(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自己建設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同時,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積果,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間雙向作用過程。(三)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學生的地位是被動的。而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學生有能力依靠相關的經驗方法、知識能力來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這些經驗加以重視和發揮,而且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下轉第119頁)(四)建構主義的教師觀傳統師生關系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與促進者,需要傾聽學生的觀點與思考,注重教學結合、學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思維、表達與溝通等能力,使學生發掘自身的潛力并將其成功地運用在學習中,強調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恒久學習的興趣。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學業輔導模式隨著大學生學業問題的逐漸凸顯,學業輔導成為當前學生工作的新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著力點,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對學業輔導的實施指明了新的方向。目前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學業輔導模式。第一,根據學業輔導中的師生關系強弱,學業輔導模式可以分為探究性學業輔導、導師制學業輔導及協作式學業輔導,該模式分類法由高春娣等學者提出,對學業輔導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框架。(1)探究性學業輔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來解決問題、形成經驗。(2)導師制學業輔導:通過有知識淵博的導師來引導、示范,學生通過觀察形成經驗。(3)協作式學業輔導:由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參與很少甚至不用參與。第二,根據學業輔導中的目標或者內容,學業輔導模式可以分為適應型學業輔導、激發型學業輔導、創新型學業輔導、發展型學業輔導。(1)適應型學業輔導:引導學生明確發展目標,適應自主學習方式,制定學業發展規劃。比如開展“新生工作坊”、新生學習委員培訓等工作。(2)激發型學業輔導: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咨詢和輔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比如開展學業幫扶計劃、朋輩輔導、學業咨詢等工作。(3)創新型學業輔導: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和學術本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4)發展型學業輔導: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生態鏈,增強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本領。比如開展考研交流、出國培訓工作。總體而言,學業輔導已成為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探索符合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學業輔導理論基礎,構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學習特點的學業輔導模式,是當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迫切需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業輔導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它對于進一步推動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參考文獻[1] 徐敏.發展型學業輔導模式構建及其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6.[2] 仰曉莉.基于大學生成長動力營的學業輔導探究[J].高教論壇,2017,11.[3] 高春娣.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的學業輔導[J].北京教育,2013,3.[4] 韓小愚.高校大學生發展性學業輔導路徑探析[J].新西部,2017,3.作者簡介:楊俊杰(1982- ),男,山東人,中國民航大學學工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