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周瑋
摘 要: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tǒng)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民俗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持久力量,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高校的道德文明建設,讓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的重任。本篇文章主要對民俗文化自信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提供了培養(yǎng)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民俗文化自信;現(xiàn)狀;培養(yǎng);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的東西,也是促進國家和民族進步的持久力量,從這就可以看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文化對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學生的民俗文化自信正在逐漸缺失。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民俗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知,讓他們自愿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學習中去,這樣就能讓學生堅持以民族文化為主,包容和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對民俗文化充分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民俗文化自信現(xiàn)狀
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部分,大部分學生認為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chǎn),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以及精神內(nèi)涵,是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并且愿意參與到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的隊伍中,這部分學生的民俗文化自信是比較強,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十分深刻;還有少部分學生不是很了解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意愿不是很強,在他們的意識里總感覺民俗文化是一些比較落后的東西,已經(jīng)跟不上社會發(fā)展腳步,比較崇尚一些新潮的東西,對外來文化充滿了興趣,在思想上比較認同西方的教育方式、影視作品或者是生活態(tài)度,將中國的民俗文化逐漸拋之腦后,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民俗文化自信的缺失。隨著全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的交融,民俗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比較大,在很多的學生喜歡看美劇,或者看韓國綜藝和追日本動漫,但是對于中國本土的一些東西卻吐槽不斷,認為無法和西方的文化相提并論。
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物質(zhì)文明建設腳步,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不健康的意識形態(tài),比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的思想,容易將他們引入到錯誤的思想觀念中去。現(xiàn)在的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對民俗文化了解程度不高,在思想意識上對中國民俗文化價值認同感不強,導致民俗文化自信缺失的情況十分嚴峻。另外,很多的學生對西方文化出現(xiàn)了盲目認同的狀況,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對西方的節(jié)日、娛樂活動、語言等過分的崇拜,將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愚人節(jié)過程了中國人的節(jié)日,節(jié)日氣氛比較濃厚,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等,學生普遍不是很關注,還有一些學生根本不知道這些節(jié)日的具體日期。在電影方面對好萊塢大片情有獨鐘,每當有好萊塢影片上映時候會爭相觀看,將看外國影片當成了一種潮流,好像只有觀看外國影片就能顯示出自己品味高,對于中國拍攝的電影卻興致缺缺,這一方面以中國拍攝電影質(zhì)量有關,另外一方面還是國人過于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
二、民俗文化自信培養(yǎng)對策
(一)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認識
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對于多元文化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會比較容易受到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這就要求學校要做好民俗文化的教育和滲透工作,讓他們可以樹立堅定的民俗文化信念。在校園中要推廣民俗文化,通過多個渠道讓滲透民俗文化,比如校園網(wǎng)、櫥窗、校刊等,同時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實踐活動,必須走進民俗村、走進孤兒院等,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讓他們愿意主動參與到民俗文化實踐中去,讓學生可以受到民俗文化感染和熏陶,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民俗文化自信,讓他們能夠體會到民俗文化精神力量。
(二)轉化創(chuàng)新民俗文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入侵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學生來說外來文化是新鮮的,是他們不曾涉足的地方,因此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學校要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讓他們?nèi)マq證思維去看待東西方文化,這樣就能形成包容、借鑒和吸收的文化態(tài)度,也就是要借鑒西方優(yōu)秀文化,然后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到民俗文化中去,這樣就能讓民俗文化擁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增強他們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也讓學生以擁有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民俗文化而感到由衷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俗文化自信心。
(三)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
學生民俗文化自信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俗文化的發(fā)展缺少創(chuàng)新性,沒有和現(xiàn)在生活接軌,導致民俗文化很難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學校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和音樂、舞蹈、影視等結合起來,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xiàn)民俗文化,讓他們能夠深入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社會正處于大變革和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文化的入侵對民俗文化造成了很大沖擊,學校通過多種渠道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認識,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樣才能促進國家和民族的持久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蘇龍高娃.大學生民俗文化自信現(xiàn)狀分析及培養(yǎng)途徑初探[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12):106-106.
[2] 林亮.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淺析[J].傳承,2016(2):138-139.
[3] 王小茵.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基于文化自信的角度[J].商,2017(52):382-382.
[4] 楊嘉悅,彭維新.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J].文學教育(下),2018(3).
作者簡介:王靜(1974.02- ),女,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普通話溝通與技巧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