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明月
摘 要: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核心,也是個體心理品質發展和培養的現代取向。本文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焦點的新趨勢——即從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轉向為預防心理問題發生等方面,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和方法,重點闡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當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論述了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之于大學生個體、集體以及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應對方法
近年來,伴隨物質文明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心理需求,追求更高等級的精神滿足及幸福的提升,在此社會環境影響下的當代大學生,受到多樣化價值取向與思潮的沖擊,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趨向于復雜化,部分學生消極、悲觀的心理品質突出,因此,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更顯的尤為重要。
一、主觀幸福感的含義
美好一詞,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指人們對事物的積極情緒體驗。日常生活中可代指人們在某一事件狀況中,就其發生和始終產生影響的方面獲得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的獲得感、幸福感。
而主觀幸福感就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對于大學生來說,提升主觀幸福感是幫助其獲得美好生活體驗的途徑之一。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達到這種滿意度的來源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學習體驗、互益的同輩交往經歷、和善的師生交流過程,都有很大幫助,而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又能夠極大地增強大學生對自信心的獲得感以及對得到自我提升的快樂感,有利于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主觀幸福感的特征
主觀性:由于主觀幸福感顯示的是個體本身的情感體驗,因此當個體得到美好情緒體驗的時,繼續維持現狀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主觀努力;同時,這種情感體驗的程度主要由人的個體傾向性決定,其內定標準因人而異,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小。持續性:主觀幸福感是測評個體長期情緒體驗的指標之一,具有一定時間的穩定特征。整體性:對于個體本身來說,主觀幸福感是個體的認知判斷和情緒評價的總體體現,同時也是個體對自身整體生活水平的綜合評價,并不拘泥于生活中單一的情緒體驗。
三、影響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一)主觀因素
(1)人格。心理學家Costa和McCrae(1980)推測,人格對特定個體的幸福感的產生或許具有一定的作用,他們認為,幸福感是指在人的一生中表現出相對較高的積極情感和相對較低的消極情感。他們預測外向性決定了個體的積極情感,而神經質則決定了個體的消極情感。有研究表明,外傾者更愿意體驗積極生活事件,而神經質者則傾向于經歷消極生活事件,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即外向型大學生比內向型大學生幸福感高。
(2)自尊。有研究表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5]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末期和成年期早期,人格主體意識逐漸增強,這使他們總是處于時而平緩時而矛盾的心理之中。一方面,對待家人,由于自我同一性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無法擺脫父母又渴望自我獨立的焦灼心理會使他們產生自我懷疑感,幸福感相應下降。
另一方面,與同學的相處中易受到自我保護機制的干擾,既希望在人際交往中建立真實又長久的友誼,卻又因為心理的不成熟對周圍人忽冷忽熱,所以這種交友又斥友、戀群又避群的矛盾心理會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屢屢受挫,內心焦慮感增強。
(二)客觀因素
(1)人際關系.如今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豐富多樣,生活中、學習中、學生工作中產生的人際關系會有所交叉,因此妥善處理人際關系,主觀幸福感也會提高同時,大學生自身處于相對特殊的人生發展階段,因此大學生主觀幸福還受戀愛關系、異性情感的影響,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2)經濟狀況。有些研究顯示,經濟狀況也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家庭經濟收入較高的大學生相較于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更高但是如今并沒有具體數據表明富人就一定比窮人幸福感更高,因此經濟狀況并不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決定因素。
(3)身體健康情況.加強自我教育和適當發泄自身情緒益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挫折和困難面前,大學生要學會自我鼓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適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或者通過對家人好友訴說來排解不良情緒困擾,健全心理防御機制。
四、培養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策略
(一)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讓個體時刻感受到自己是在群體中被需要且具有重要作用的,這種情感的滿足也是對個體安全感、歸屬感的滿足。在個體需要他人認可的同時,他人也在尋求自我需要的滿足,因此,主觀幸福感越高的個體越容易得到大眾的關注,他人也更愿意與其交往,并將他們當做分享快樂或傾訴痛苦的對象。
(二)正確認識自我。人格是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有利于大學生更清晰地衡量自我狀態,正視自己的不足,用于展示自己的優勢,從而增強自信心,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夠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面對挫折挑戰,合理應對生活中對自己情緒產生消極影響的事件。
(三)提高身體素質。適度的運動有利于幫助個體產生積極情緒、達到放松目的,個體在小幅度的運動中(如散步、慢跑)能夠很好地緩解疲勞和緊張情緒;個人認為長期運動(如晨跑、打球)方式更有益于改善每一天的精神狀態,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同時能極大地幫助自己進行情緒調節,減少壓抑、焦慮等負面情緒。
參考文獻
[1] 吳焰,張衛平.論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1).
[2] 曹頌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衡陽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