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 吳寧 王晶晶
【摘 要】 關于男性不育的相關研究為數不少,已婚育齡夫婦不孕癥的原因中男性因素約占50%,臨床上男性不育主要有特發性無精子癥和嚴重少弱精子癥這兩種類型。本篇文獻主要綜述男性不育的原因、男性不育相關發病機制以及男性不育治療方法等多方面深入總結男性不育的相關研究進展。
【關鍵詞】 男性不育(Male Infertility);無精子癥(Azoospermia);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283-01
不孕癥,指的是至少1年以上并對性生活不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仍不能懷孕。不孕癥影響了15%以上夫妻的生活。其中大約20%的不孕夫妻是由于男性因素而導致的不孕[1]。在不育男性群體中發現15%-20%是無精子癥,而且有10%不育男性的精子濃度均低于100萬/ml。
本文對男性不育的原因、男性不育相關發病機制以及男性不育治療方法等綜述如下。
1 男性不育的原因
男性不育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非阻塞性不育(60%)、阻塞性不育(38%)及性交不孕(2%)[2-4]。
1.1 非阻塞性不育:即睪丸不能產生足夠的精子。研究表明:非阻塞性不育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激素因素、遺傳因素、精索靜脈曲張、隱睪癥、暴露于性腺毒素、全身性疾病、醫源性因素、睪丸炎、睪丸扭轉、睪丸創傷、睪丸腫瘤以及自身免疫性不育等。
1.2 阻塞性不育:即睪丸能正常產生精子,但輸精管道發生堵塞。目前公認的男性阻塞性不育的原因包括:睪丸內梗阻、附睪梗阻、先天性輸精管缺失、輸精管梗阻、射精管梗阻以及遺傳精子癥等。
1.3 性交不孕不育:近十年來,由于陰莖勃起器官的超微結構、勃起生理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變革性進展,特別是NO-cGMP信號通路對陰莖勃起功能的調控作用以及安全有效的口服藥物選擇性磷酸二酯酶V型(PDE5)抑制劑的問世,為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樹立了新的里程碑[5]。
2 男性不育相關發病機制
2.1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氧對男性不育的影響
精子獲能和過度活化需要少量ROS。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精子通過質膜發生過氧化反應、生殖細胞凋亡、DNA鏈斷裂而受損,從而影響精液參數。此外,不明原因的不孕患者ROS水平增加。吸煙、酗酒、輻射以及毒性化學物品均與精液ROS增加有關[6]。
2.2 Y染色體AZF微缺失對男性不育的影響
引起男性不育的原因很多,其中由遺傳因素導致的生精障礙是引起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確定的AZF基因由不重疊4個區構成,即AZFa、AZFb、AZFc、AZFd,不同區域的基因在精子發生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7]。目前主要研究的遺傳因素包括AZF基因微缺失和染色體結構及數目異常。
2.3 精子頂體酶活性對男性不育的影響
研究表明:精子頂體酶活性越高,精子濃度、總活力、前向運動率越高,反之則降低。這說明精子頂體酶活性與精子濃度、總活力、前向運動率等有相關性。這也許就是少精子癥和弱精子癥患者不育的原因之一[8]。
2.4 男性肥胖對男性不育的影響
肥胖不僅僅是脂肪組織的肥大,而且是一種慢性低度的炎癥,伴有巨噬細胞的浸潤,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近期發現肥胖癥與男性不育癥常常相伴出現。因此,目前有關男性肥胖和不育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
3 男性不育的相關治療方案
3.1 男性不育癥的臨床治療
3.1.1 低促性腺功能減退可以結合FSH(促卵泡激素)/LH(促黃體生成素)進行治療。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結合FSH治療6-24個月,結果是幾乎所有患者睪丸增大以及無睪丸未降患者中80-95%能產生精子。
3.1.2 慢性前列腺精囊炎與受損精液參數、升高的ROS(活性氧)和DNA碎片增加有關。通過發現膿性精液以診斷這種疾病,即每毫升精液中過氧化物酶陽性白細胞量≥106。抗菌治療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可以起到作用。
3.2 男性不育癥的外科手術治療
3.2.1 顯微外科輸精管吻合術
多項研究表明輸精管吻合術相比體外受精,其收獲了更為優越的成本效益。在同行評審文獻中輸精管吻合術所帶來的通暢率和出生率分別為86%和58%[9]。
3.2.2 EDO(勃起功能障礙)治療是通過經尿道射精管的切除術和經尿道前列腺囊腫去頂:在65%-95%的病例中,患者實現了精液參數的顯著改善以及達20%-30%的受孕率。術中TRUS(經直腸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精囊造影;亞甲基藍注射幫助顯示適當的切除。
3.3 外科手術睪丸精子提取術(TESE)和輔助生殖技術
由專科醫生為患者進行顯微外科睪丸精子提取(Micro-TESE),隨后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爭取為這些患者提供做父親的最好機會。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可以采取什么輔助措施以提高男性因素不育的輔助生殖技術成果。低生育能力男性其他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不適度的酒精和咖啡因,更是具有爭議性的。
4 討論
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或藥物已被確定可以提高自然受孕的精子參數。也許某些時候需要抗氧化劑補充,但這需要大規模的前瞻性成本效益的試驗證實。此外,作用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進一步調查。
參考文獻
[1] Jarow J P, Sharlip I D, Belker A M, et al. Best practice policies for male infertility[J].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02, 167(5): 2138-2144.
[2] Foresta C, Ferlin A, Gianaroli L,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genetic tests in infertile couples[J].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EJHG, 2002, 10(5): 303-312.
[3] Grangeia A, Niel F, Carvalho F,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ystic fibrosis conductance transmembrane regulator gene mutations and IVS8 poly (T) variants in Portuguese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J]. Human Reproduction, 2004, 19(11): 2502-2508.
[4] Agarwal A, Bragais F M, Sabanegh E. Assessing sperm function[J].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8, 35(2): 157-171.
[5] Aitken R J, Baker M A, De Iuliis G N,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sperm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M]//Fertility Control.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 99-115.
[6] 石明華. 活性氧與男性不育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3, 6(5).
[7] Viswambharan N, Suganthi R, Simon A M, et al. Male infertil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deletion mapping of genes on the human chromosome[J].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 2007, 48(12): 1140-1142.
[8] Lee R, Li P S, Schlegel P N, et al. Reassess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reconstruction or sperm acquisition?[J].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8, 35(2): 289-301.
[9] Jungwirth A, Giwercman A, Tournaye H, et al.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guidelines on male infertility: the 2012 update[J]. European urology, 2012, 62(2): 324-332.